男权话语体系下的女性月经污名化现象探讨

作者:秦苏琪 刘恬 姜一凡 杨婷 黄蕾 江楠 吕嘉 时间:2020-10-09

【摘要】随着女性地位的不断变化,月经作为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长期以来却仍被视为“污秽之物”、“特殊需求”而羞于在公共话语体系中提及。这种对女性生理期的污名化严重损害了女性的正常需求表达,也体现了当代社会环境中女性生理健康话语权的缺失。本文选取“2020年2月17日,CCTV13在对武汉市金银潭医院护士刘宏娟的报道进行重播时,将其提及生理期的片段删减”这一案例进行具体分析,探讨社会对女性生理期的偏见,并在此基础上分析月经污名化的形成原因和社会影响,并结合笔者自身体会和启示对相关媒体报道提出建议。

【关键词】女性;生理期;污名化

AbstractAs the status of women continues to change, menstruation, as a normal physiological phenomenon, has long been regarded as "filth", "special needs" and is ashamed to mention in the public discourse system. This stigmatization of the menses seriously damages the normal expression of women's needs and also reflects the lack of women's right of discourse on their physical health in the contemporary social environment. In this article, we select and concretely analyze the case of "On February 17, 2020, when CCTV13 rebroadcast the report of Liu Hongjuan, a nurse in Jin Yin Tan Hospital in Wuhan City, it cut the footage in which she mentioned her menses", and discuss the social prejudice against the menses. On this basis, we analyze the forming reasons and social effects of menstruation stigmatization, and combined with our own experiences and inspiration to the relevant media reports put forward suggestions.

【Key words】women;menses; stigmatization

【案例简介】

2020年2月17日,CCTV13在对武汉市金银潭医院护士刘宏娟的报道进行重播时,将其提及生理期的片段删减。从用户老梅梅梅发布的微博可以看到,视频中第31秒CCTV13在对新闻报道进行重播时,直接删去了护士刘宏娟“然后我又处于生理期,肚子有点疼”这句话。这一举动随后引起了人们的热议,有人在网友@梁钰Stacey的微博下留言:“人命都保不住了,还关心你裤裆的那点事?”

界面新闻里,一篇名为《谁在支援一线女性医护人员的生理期特殊需求》的文章进入大众视线,标题中的“特殊需求”四个字格外刺眼。在男性话语权的视角之下,女性的正常生理需求成了“特殊需求”。这些种种都让人意识到,女性的正常生理期,即使到现在,仍然被认为是特殊的、无关紧要的,甚至耻于提及的事情。

此前,2月14日一条“妇联支援一线女医务人员卫生用品”的新闻,算是官方正式向大众告知了疫情中女性工作者缺乏卫生用品的事实。作为女性生理期间的必需品,在人命关天的疫情期间,对女性工作者同样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意义。

新媒体时代,各种媒介不断涌现并试图重建话语体系,女性社会地位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优秀女性形象出现在公众面前,但对女性的污名化现象仍然存在并呈现出一种普遍的状态。可以说,“月经污名化”只是女性污名化的一个具体表现,其背后是男权话语体系下由来已久的对女性赤裸裸的偏见,以及女性话语权的缺失。

【案例来源】

 https://m.q.qq.com/a/s/a3465542207135e70dc214525ea9b69e

【案例分析】

随着女性意识的崛起和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女性形象已经从传统的以夫为天的附属物发展到如今的独挑大梁的独立女性,从这不难看出女性角色在社会中整个话语体系的提高。但在时代发展过程中,“大姨妈”、“面包巾”、“特殊需求”、“月经屋”等词汇的出现,却无一不体现着社会对女性的正常生理现象的偏见。作为女性月经期间正常需求的卫生巾,在很多女性的记忆中,购买时还需要套在黑色塑料袋里防止被他人看到,交谈时也只能用“大姨妈”、“面包巾”来代称,而不是可以光明正大地称“月经”和“卫生巾”。

新冠疫情期间,CCTV13在对报道进行重播时,针对同一个护士的采访,删去了女护士提及生理期的片段,随后一篇名为《拒绝月经污名化,战斗在疫区一线的她们需要卫生巾!》的微信推送,就反映出了即使是在思想如此开放的时代,女性生理期仍然被看作是特殊的、无关紧要的,甚至是耻于提及的存在。而社会这种对女性生理期的偏见其实在一定程度上就反映了对女性本身生理需求的偏见,也即是男权话语体系下由来已久的对女性赤裸裸的污名化。

一、原因探析:男权话语体系下的月经污名化

(一)追根溯源的文化浸染

月经的污名化,其实并非是现在才兴起的现象,追根溯源,其实早在漫长的历史时期中,月经“不洁”和“污秽”的认知便已使得女性饱受羞耻和压迫。《圣经·旧约》中写到:“女人行经,必污秽七天;凡摸她的,必不洁净到晚上。女人在污秽之中,凡她所躺的物件,都为不洁净,所坐的物件,也都不洁净;在女人的床上,或在她坐的物上,若有其他物件,一人摸了,也必不洁净到晚上。”可以看出,对女性月经的污名化是从古至今不断延续而来的。从古代起,《圣经·旧约》等书籍就不断地影响着人们对女性月经的认知。人们不断地接收着月经是污秽不堪的此类信息,从而形成对女性月经的厌恶等负面情绪。在这样的基础上,社会就会形成对男性身份的认同和肯定,同时否定女性的地位,久而久之也就造成了根深蒂固的“月经羞愧”现象,这也导致了即使是处于不断开放的现代,社会对于女性月经的污名化现象仍然存在。

(二)媒体对月经的避而不谈

新冠疫情期间,CCTV13在重播护士的采访片段时,将她提及生理期的部分进行剪辑。其实,不仅仅是公开的报道,一些热播的影视作品中,对于女性的月经也会避而不谈,或者采取迂回战术,仿佛女性正常的生理需求是难登大雅之堂的事物,不可公开地在公共场合谈起,更不用说在媒体的报道中出现。观察后不难发现,在整个社会的主流宣传中,人们很难接触到对女性月经正大光明的报道,媒体缺乏对人们关于月经的正确引导和教育。所以,即使随着女性意识的觉醒,女性的地位不断提高,但人们对女性月经的错误认知却仍根深蒂固,深受古代封建思想的束缚。

(三)传统性别角色地位偏见

古代,男性群体凭借着自身生理等方面的优势,始终在社会生活居于第一性的地位,从而借此对女性世界实行强权统治。在男性话语权为主导的社会中,几乎所有的权威位置都被预留给男性,整个社会是以男性视角为出发点来观察和论述社会生活并将其作为全部人类的观点与经验。即使是思想开放的现代社会,现实生活中仍然存在着男权话语权主导的现象,社会对男女两性的要求也存在着不同,适用着不同的道德标准,显示了男性对女性的一种支配。几乎全球的文化体系对男性的角色和活动分别赋予了绝对的权威与价值,即便是不合理的要求也会得到响应。社会通过对女性的污名化,形成一种舆论制约,使得女性迫于种种压力而不得不受制于男性。

二、利弊分析

(一)新闻报道失“真”失“温”

新闻报道一贯强调真实、全面、客观,而金银潭医院的女护士仅仅因为公开提及“来月经”一事导致这一片段在重播时被删。尽管这样的删减似乎并不影响播出后的整体表达效果,但重新拼接起来的这一段话已然偏离了采访的真实全貌,削减了当事人话语表达的完整性,成为节目主观上有意“再加工”的产物,这无疑是不符合新闻报道要求的。此外,新闻采访的初衷是倾听民心,反映民声。女护士忍受着生理期带来的不适,坚持在一线战斗,这样的奉献精神令人动容,而节目组却因“月经”一词上不了台面而公然删减采访内容,在受众面前消解了她的这份坚强与执著。看似保住了所谓的“体面”,实则失去了报道的温度,失去了对一个“女战士”的人文关怀,这样只顾事实而缺乏人情味的新闻报道是单薄而片面的。

(二)主流媒体引导下,月经“不可说”观念被强化

“来月经”本是女性自然的生理现象,却长期以来与“不洁、污秽”等词语相勾连,被认为“难登大雅之堂”,甚至连大部分女性都将提及月经当作是一件羞耻的事。这一方面反映出多数人对于“月经”的认知始终缺乏科学性与正确性,对于“月经不可说”这一观念呈现出普遍默认且习焉不察的状态;也于侧面体现出各大媒体对有关“客观、理性看待女性生理期”方面的内容欠宣传。“CCTV-13”作为央视主流新闻媒体平台,本应该秉持“传播引导积极、进步的价值观”的理念。然而在此案例中,其行为无疑带头默许了这种观念继续在广大群众的头脑中根深蒂固,也因此引发了部分女性受众的不满与抗议。这样不仅不利于央视媒体自身良好形象的树立,更不利于破除大众长期以来“谈经色变”的陈旧思想,有碍于进步、开放思想观念的引导与传递。

(三)媒体报道视阈下,女性医护人员“私人化”需求被选择性忽视

如若换个视角进一步挖掘这个案例,被剪掉的片段背后或许还传递出这样一层含义:疫情当头,患者的治疗状况和医院的战斗进程是主要矛盾,相比之下,女护士这点私人化的生理需求成为次要矛盾的次要方面,可以忽略不计。但事实恰恰相反,上海市妇联曾从战斗在疫情最前线的医疗卫生机构获悉,参与抗疫的医生中有50%以上为女性,一线女护士更超过90%。可见这场战疫中女性占比极高。试想,持续几个月的艰苦奋战,每天精神高度紧绷不得松懈,睡觉和上厕所的时间被极大压缩,在防护服里一待就是一整天……倘若再遇上生理期,身体上的不适与行动上的不便必然给她们中的许多人造成困扰。我们理应看到,在心系病人的同时,这些伟大的女性们同样需要被关怀和呵护。而在本案例中,央视13频道的报道却偏偏选择性忽视了这个不容忽视的“细节”。

媒体报道的选择性忽视很大程度上将导致受众的选择性忽视。受众只看到这些女医护人员的勇敢坚强、甘于奉献,却看不到她们更深层、更隐秘的困扰,也就自然无法给予她们相应的帮助和支持。由此可见,新闻报道对“月经”一词的“避而不谈”影响到的可能是受众在事实认知上的缺漏和疫情援助的滞后。

四、建议

(一)媒体提高关注,客观报道

在一个开放文明的社会,媒体不应该戴着有色眼镜看待女性群体。媒体应该更加关注女性群体、给予女性更多的话语权、并且在报道内容上呈现女性特色,实事求是地反映妇女在变化的世界里多方面的作用和贡献,客观报道有关女性生理方面的新闻,创造一个平等自由的媒体氛围。

(二)加强对有关生理知识的教育与宣传

媒体应加强对生理知识的教育与宣传,引导受众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消除公众对女性正常生理需求的误解和偏见,破除“月经羞耻”这一陈旧的思想观念,以科学、理性、自然的态度看待女性经历生理期这一现象。

(三)拓宽女性表达需求的渠道

媒体可以通过提供多条帮助女性表达需求的渠道,来缓解女性正常生理需求被压制这一现状。例如,2019年通过审核的月经表情包“血滴子”,意在鼓励女性大胆表达自身需求,希望能够改善此前女性对自身生理需求避讳不谈的现象。

月经是生理特点,而不是生理缺陷。因此,我们需要破除“月经污名化”,打破对月经羞耻感,媒体的舆论引导是其一,整个社会大众自身加强对基本生理知识的了解,破除愚昧和偏见也十分重要。只有社会思想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常态化地公开谈论月经才成为可能。

【参考文献】

[1]桂渝芳.大众传媒的性别歧视现象[J].新闻界,2006(06).

[2]白琼英.传统的性别角色观念与女性成才[J].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01).

[3]蔡艳华.新媒体事件叙事中的污名化问题研究[D].新疆财经大学,2018.

[4]陈卓.当代新闻传播中污名化现象研究[D].吉林大学,2018.

上一条:从山东大学学伴事件看女大学生被污名化 下一条:由综艺《你怎么这么好看》剖析女性媒介形象传播困境

评论

请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有关法律法规。
用户需对自己在使用本站服务过程中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
本站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内容。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匿名发布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

Copyright ©2012-2013 Jc.ccnu.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
华中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版权所有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珞喻路152号  邮编:4300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