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山东大学学伴事件看女大学生被污名化

作者:董会杰 时间:2020-10-18

【摘要】当今社会,女性污名化现象普遍存在。2019年7月6日,山东大学学伴项目问题被微博网友曝出,随着议题的不断发酵以及山东大学不当的舆情回应方式,网络开始了一场集体讨伐山东大学女大学生狂欢式行动。“听说你女朋友是山大毕业的”“好客山大,三女陪黑郎”“进山大,做三陪”等等下流段子侮辱着山东大学的女学生们,她们的社会身份明显损失,甚至被污名。本文基于山东大学学伴事件,从具体案例出发探讨女性被污名化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讨论如何避免类似现象再次重演。

【关键词】山东大学学伴事件;女大学生;污名化

【Abstract】In today's society, the phenomenon of female stigmatization is widespread.On July 6, 2019, the issue of shandong university's partner program was exposed by weibo users. With the continuous ferment of the issue and the inappropriate public opinion response of shandong university, the Internet started a collective crusade against female college students in shandong university."I heard that your girlfriend graduated from shandong university", "hospitable shandong university, three female escort black lang", "into the university, do three escort" and other lewd jokes insult the female students of shandong university, their identity is obviously lost, and even be defiled.Based on the case of shandong university,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causes of female stigmatization from a specific case, and discusses how to avoid the recurrence of similar phenomena.

【Keywords】Student Companion event of Shandong University;Female college students;stigmatization

【案例简介】

2019年7月6日,山东大学中外“学伴”制度问题被微博网友曝出,该博文称2018年山东大学将开始的一对一为留学生配对的制度改为“一个留学生配三个学伴”的制度,不规避异性学伴问题,甚至特意在报名表上将“结交外国异性友人”列为选项。次日,一份网传的山东大学国际事务部发布的《山东大学关于举办中外学生“学伴”活动的说明》文件称,山东大学的中外学伴活动是“合法正当”、“符合规定”、“并非一家”、“预谋炒作”等等,然而舆论并未停息,反而愈发激烈。7月12日,山东大学针对学伴制度道歉,否认“一对三”,并表示在学伴项目实施中存在“审核不严”“表述不当”等问题,并将进一步总结、反思、改进工作。

然而,在山东大学“学伴”事件中,舆论焦点集体跑偏,山东大学女学生在此事件中不断遭受着网络污名。“听说你女朋友是山大毕业的”“好客山大,三女伴黑郎”“陪读女生颜值不会太差”“进山大,做三陪”等等下流段子充斥网络,无差别地对山东大学女大学生进行着荡妇羞辱。此事风波之后,2019年10月31日,万达在山东大学中心校区举办校招宣讲会,主持人在开场时说:“今天很荣幸来到了美丽的济南,山东大学的女生都很漂亮,我不由感叹,山大的留学生真幸福。”无疑,社会群体对山东对女大学生歧视和偏见已经深入人心。

案例来源:

https://mp.weixin.qq.com/s/5xl8bmOKBZt9aidC6ZrBKA

【案例分析】

一、山东大学女学生被污名的原因探讨

(一)性别原罪的文化性障碍

中国近现代以来,妇女解放运动此起彼伏,女性尽管在政治、经济上获得了权利,然而,男权文化一直处于支配地位,女性的社会或文化地位经历着或缓慢、或急剧的坠落进程,可以说,新中国以后与妇女解放这一社会变革相伴生的、女性的文化革命无限期的延宕了。时至今日,在男权文化主导下,女性受到诸多男性规范,一旦僭越规范,女性则会受到语言上或精神上的惩罚,同时,为了维护男权文化,关于女性歧视及污名的话语在现实生活中及大众媒介中愈演愈烈。

在山东大学“学伴”事件中,山东大学的女学生们沦为外人口中堕落的笑柄,其身份被污名化,男学伴却洁身自好,安然无恙,显而易见,因性别不同而导致的结果却是天壤之别。“你女朋友山东大学毕业的”这种调侃成了不带脏字的骂人语录,暗指山东大学的女学生们暗指山大的女大学生都当过出卖肉体讨好非洲留学生的“学伴”。若抛开学伴制度的不合理性,性别互换一下,“三个男生陪一个女学生”是否还能令网友义愤填膺?答案估计是否定的,在此事件中,女生们遭受的辱骂是基于大多数人潜意识里默认的“性别原罪”。在大多数人的意识中,很多女性则是淫荡羞耻的代名词,她们被物化、被贴上爱慕虚荣的标签,一旦因负面事件进入公众空间,女性往往成为备受谴责的对象,可以说,女性的性别就是原罪,女性在当今社会遇到的文化困境依旧颇多。

(二)媒介演进下无视事实的情绪化狂欢

媒介环境学派哈罗德·英尼斯的媒介偏向论指出媒介的物理特性决定了它的传播偏向,媒介的偏向会催生新的文化,形成特定群体的权力垄断。社交媒体的出现打破了精英话语的垄断,使多元话语成为可能。高参与性与高互动性的社交媒体使众多网民参与事件的讨论之中,然而,网络中存在着大量缺少证据的断言式新闻,这些断言式新闻经常蕴含着新闻制造者事先准备好的观点,这些观点会提前影响公众的真假的判断能力。同时,社交媒体使携带着负面情绪的信息快速传播,强化着网民产生情绪的共鸣,这些同质化的信息使网民逐渐无视事实,开始大肆的情绪宣泄进而形成情绪的狂欢,当真相出场时反而被不信任。

在山东大学学伴事件中,“名校”+“女大学生”+“留学生”+“3配1”+“心仪”等关键词组合在一起,首先激发起网民情绪中最为敏感的点——“情色”。在此事件中,伴随着留学生的超国民待遇问题,很多自媒体的文章和网友的评论,把留学生全部想象为男留学生,把学伴全部自动设定为女学生,于是就出现了“三个女大学生陪一个男留学生”“三陪小姐”色情想象叙事,同时,网友制作了一系列“三陪一”的表情包在社交媒体上广泛传播,这样一场集体讨伐山东大学女学生们的网络狂欢在社交媒体上反复传播。

(三)失焦舆论下不合理的舆论引导

随着事件的进一步发酵,山东大学学伴事件存在着明显的舆论失焦现象,严利华和陈捷琪认为舆论失焦现象是指由于网络发展,公众知情权、话语权提升,事件中舆论难以被一方主导,使得舆情演变的主体脉络呈现多极化发展,以至逐渐偏离事件的中心议题。山东大学的中外学伴事件议题的焦点本应聚焦于学伴制度的合理性以及针对留学生的超国民待遇问题等更具有价值的议题,然而,网民议题的焦点以及情绪的发泄点集中于山东大学女大学生,这其实与山东大学不合理的舆情引导方式密不可分。

2019年7月7日,这是舆情引导的关键时期,山东大学国际部针对学伴事件发表声明,然而这份声明避而不谈学伴性别问题,又抛出了阴谋论的论调,更激起网民的不满情绪。随着事态的进一步发酵,2019年7月12日山东大学在微博上发布道歉声明,这份道歉声明未针对舆论关切的问题作出回应,提出了“全面评估,认真总结,不断改进工作”的改正措施,依旧未对性别问题作出回应。总之,山东大学在处理学伴事件的舆情时并未及时回应舆论关切的学伴性别以及超国民待遇问题,而再三强调中外学伴制度“符合教育部规定”,以此方式为自己行为的合法性来“背书”。网民不满的复杂情绪,包括不崇洋媚外的爱国情感、超国民待遇的不公平感等等情绪在山东大学的回应中得不到宣泄,反而在山东大学的女大学生,这群弱势群体身上找到宣泄口。

二、从山东大学学伴事件女性污名化中的反思

(一)适当增加女性文化教育内容,提高舆论主体的社会性别意识

美国社会学家J·罗斯·埃什尔曼于1985年出版的《家庭导论》一书中曾经提出:“文化因素的力量在我们理解性别身份和性别角色社会化时占有压倒的优势。”而美国社会学家威廉·奥格本提出了“文化堕距”(Culture Lag)理论,认为(性别)观念作为一种深层文化,它的改变落后于作为表层文化的物质层面的改变。这正如中国学者戴锦华探讨中国女性文化困境所言,新中国之后的空前的妇女解放运动,在完成了对女性的精神性别的解放和肉体奴役消除的同时,文化中的“女性”变为一种子虚乌有。因此,为追求性别文化解放,可以适当在学校课堂增加性别文化教育内容。

而学校这一角色一直处于缺位的状态,长期将此责任推诿给家庭、社会、大众媒体。纵观当今女性的媒介形象,女大学生“被浅薄化”“被低俗化”“被低俗化”“被低俗化”久矣,女司机早就成为“马路杀手”的代名词,中国大妈也不像大叔型男友一样受人追捧,反而成了讹人者、骗人者、碰瓷者,当今社会,女性污名化、女性遭遇性侵等问题愈发严重,学校性别教育的盲区在当今社会亟需改变。但是就高校而言,目前我国只有几所高校开设了女性学的相关课堂,在高校推广相关课堂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不管男性亦或女性,在接受社会性别教育之后,能够正确地认识自身。女性更能够正确的认识媒体塑造的不良的女性形象,形成自己的见解和判断,在舆情事件中,及时主动发声,掌握话语权,而不至于在喧嚣中迷失自我、否定自我 。

(二)涉事主体及时合理发声,回应舆论关切

在山东大学学伴事件中,此事件在微博刚曝出时,舆论针对“1个留学生配3个中国学伴,学伴尤以女生为主”的学伴性别以及学伴制度的合理性等问题提出疑问,然而,山东大学国际部在此事被曝出的第二天发布的声明虽回应了学伴制度的合理性但是未回应学伴的性别问题。网友们依旧热衷于讨论“1配3”的含义,同时,自媒体指鹿为马,聚焦“1配3”的属性议程,最终信息被极度歪曲,让事件演变成“一夫三妻”的谬论,山东大学的女大学生身份遭受了污名。因此,从山东大学的女大学生被污名事件来看,在遇到类似舆情时,当事方应及时启动预案,积极寻求与网民的沟通,多渠道、多方法、全面及时和真诚地了解并公告事情真相,不推卸责任,勇于承担应负责任,防止事件进一步激化和升级,赢取网民的理解和信任。

(三)媒体客观真实报道,及时澄清不实谣言

在自媒体时代,信息鱼龙混杂,断言式新闻颇多,断言式新闻的主要特征是缺乏调查,即未能质疑断言、要求证据和检验证据。在山东大学学伴事件中,网上流传许多关于山东大学女大学生缺乏证据的负面信息,例如,“山大的女生不必背思想政治,不必背英语,不必考数学,只要陪留学生睡觉怀孕就可以保送985”“山大用高额奖学金诱惑女生参与学伴活动”“一张外网上的中外学生交流活动照片被描述为山东大学的女生陪吃陪玩陪睡的铁证”等等,可以看出山东大学的女大学生成为网友任意嘲讽的对象。在此种情况下,主流媒体要担负起社会责任,及时调查事实,还原事情的真相,做到真实、客观、准确、及时,同时要发挥好舆论引导的作用,避免舆论极化以及女性被污名化。

参考文献:

[1]戴锦华.不可见的女性:当代中国电影中的女性与女性的电影[J].当代电影,1995.

[2]胡范铸.“学伴”指称的事件化、污名化及其社会动因[J].青年学报,2019.

[3]严利华,陈捷琪.突发事件中的舆论失焦现象及其启示[J].决策与信息,2016.

[4]韩贺南.被“凝视”与被“驱逐”——女大学生对媒体中女性形象的审视[J].当代传播,2004.

[5]李艺全,张燕刚.高校网络舆情共振现象仿真及应对策略研究[J].情报杂志,2019.

[6]陈嬿如,谢欣.断言式新闻——媒介技术驱动下的新型新闻模式研究[J].国际新闻界,2019.

上一条:以“杭州女子被造谣出轨快递小哥”事件为例浅谈女性“污名化”现象 下一条:男权话语体系下的女性月经污名化现象探讨

评论

请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有关法律法规。
用户需对自己在使用本站服务过程中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
本站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内容。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匿名发布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

Copyright ©2012-2013 Jc.ccnu.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
华中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版权所有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珞喻路152号  邮编:4300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