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娘炮”与“阳刚”中折射的性别规训与性别歧视

作者:刘惠铃 吴翼飞 杜佳木 牛嘉茹 时间:2022-08-26

【摘要】本文通过讨论由娱乐圈中男明星女性化引发的对“娘炮”的批判和对“阳刚”的呼吁折射出的性别规训与性别歧视的现象,利用媒体的相关新闻报道以及论坛讨论,从多个层面解读在“娘化”与“阳刚”对立的背后埋藏的关于性别的深刻命题。同时,笔者们根据已有资料和自我思考,进一步分析造成潜在性别歧视背后的原因,并借此提出意见建议和应对措施。

【关键词】娘化;阳刚;性别歧视

【Abstract】By discussing the phenomenon of gender discipline and gender discrimination reflected by the criticism of "feminization" and the appeal for "masculinity" caused by the "feminization" of male stars in the entertainment circle, and using the relevant news reports of the media and forum discussion, this paper interprets the profound proposition about gender buried behind the opposition between "feminization" and "masculinity" from multiple levels. At the same time, based on the existing data and self thinking, the author further analyzes the reasons behind the potential gender discrimination, and puts forward opinions, suggestions and countermeasures.

【key words】womanization; manly; sexualgender discrimination

【案件来源】

http://www.moe.gov.cn/jyb_xxgk/xxgk_jyta/jyta_jiaoshisi/202101/t20210128_511584.html

(教育部:关于政协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三次会议第4404号(教育类410号)提案答复的函)

https://www.guancha.cn/politics/2021_01_29_579638.shtml?s=sywglbt

(观察者网:教育部答复“防止男性青少年女性化”提案注重“阳刚之气”培养)

http://yn.people.com.cn/n2/2021/0202/c372314-34560155.html

(“男性青少年女性化”引发争议 专家:柔弱化是事实)

https://new.qq.com/omn/20210130/20210130A06CFN00.html

(“防止男性青少年女性化”提案,教育部答复了!网友却吵翻了……)

https://new.qq.com/omn/20210129/20210129A09ZQJ00.html

(防止“男性青少年女性化”!很有必要!万不可让娘炮成为中国的主流……)

【案例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开了《关于政协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三次会议第4404号(教育类410号)提案答复的函》(下称《答复》,该提案全称为《关于防止男性青少年女性化的提案》(下称《提案》。)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政府门户网站 (moe.gov.cn)

针对《提案》,《答复》给出以“加强体育教师配备、加强学校体育制度顶层设计、深入开展健康教育、加大相关问题的研究”核心的答复。《答复》面对的是现实中学校教育对体育重视度不够的问题,并提出如“修订义务教育、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等课程标准”等具体的措施,但唯独有一句,“更多注重学生‘阳刚之气’培养”,非常地模糊和不确定。这一句话被媒体单独摘出,成为了各大媒体刷屏的标题重点。

媒体在报道中,很少关注到这是一篇重点在加强体育建设的答复,无一例外的将报道镜头对准了“男性青少年女性化”。更是有不少媒体,增添了自己对“男性青少年女性化的”成见。

一些报道是将“男性青少年女性化”等同于“柔弱化”、“娘炮化”,并将“男性青少年体质的下降”、“性格表现出柔弱、自卑、胆怯”、面貌上的“清秀、柔弱”作为“柔弱化”和“娘炮化”视作“柔弱化”与“娘炮化”的具体表现。

一些报道则是把具有“阳刚之气”作为“男性青少年女性化”的对立面,把“阳刚之气”的培养当作避免“男性青少年女性化”的关键。更有甚者,某些媒体将“阳刚之气”提升至国家战略高度地位,认为男性有“阳刚之气”,国家和民族才能够有“血性”,才能够具有抵抗外来侵略的能力。

如何理解“阳刚之气”成为青少年刚需?-四川在线-天府评论 (scol.com.cn)

同时,这些报道中,媒体往往希望,借助于增加有强烈身体接触和对抗的、非温柔化的体育运动、增加男性教师比例来培养“男子汉气概”即“阳刚之气”。

媒体都简单地、固执地、偏见地认为真实存在一种“女性气质”(包含柔弱的、自卑的、胆怯的、好静的等消极的气质),而“男性气质”即“阳刚之气”恰与“女性气质”相反;认为男性青少年应该具有这种所谓的“男性气质”,如果没有这种“男性气质”便是不被话语认可的,便是需要受到否定和鄙夷的。令人遗憾的是,媒体没有意识到或者说不愿意改变这种性别歧视,并且试图构建、规训出符合传统性别偏见的性别形象。

https://m.weibo.cn/u/2656274875?uid=2656274875&t=0&luicode=10000011&lfid=100103type%3D1%26q%3D%E5%A4%AE%E8%A7%86%E6%96%B0%E9%97%BB新浪微博-央视新闻)

【案例分析】

一、现象解读

这样的报道背后隐藏着媒体在对“女性气质”和“男性气质”上的性别歧视与性别规训。这些报道的逻辑,便是将柔弱、自卑、胆怯、喜静怕动、缺乏冒险和探索精神等同于所谓的“女性化”即女性气质,将好动、开朗、身体素质好、自信、乐于冒险等同于“阳刚之气”即男性气质,而实际上,这些个性、性格只与个体有关,和性格并无关系。媒体将缺乏“阳刚之气”的男性加以侮辱性的称号——“娘炮”,其中的“娘”又代表的是女性,对女性的侮辱不言自明。在这样的逻辑中,女性便是消极的代名词,而男性则是积极的代名词,其中对女性的压制、鄙夷暴露无遗。而强调女性本应该是柔弱的、自卑的,强调男性本应该是刚强的、自信的,又体现对性别的规训。通过这种规训,一方面女性在话语中被建构和规训在“第二性”的地位上,被建构和规训在女性天生就应该低劣于男性的地位上;另一方面,男性在被这种偏见“炙烤”,男性也被要求被固定在设定的人设上,如果自我的本质和性格偏离了这种人设,便会遭到否定与歧视,男性也处在非自由的境地。

对于男演员形象很“娘”的焦虑,还有很多人惊呼:中国出现了男孩危机。有人把世界杯球星的阳刚之气与中国当红男星的阴柔之气做对比,大声疾呼要培养男子汉,办很多学习班训练营,要男孩在那里学习怎么才能变成男子汉。在世界各国的文化中,传统社会大多对男女两性的气质做出严格区分,男性气质与女性气质经常被认为是两种对立的气质,比如:男人应该阳刚,女人应该阴柔;男人应该潇洒,女人应该婉约;男人负责在外征战,女人负责在家做饭…甚至对外表都有对应的不同要求,比如:男人应该高大威猛,女人应该娇小柔弱……我们肯定男性气概,需要男性气概,并不等同于限制男孩走向解放和自由。每个人,无论是男是女,都是独特的个体,我们不应该用一个固定的模子去塑造男生和女生。在当今世界,性别刻板印象已经显得越来越过时,打破性别刻板印象的现象大量涌现。我们应当克服传统的中性化焦虑,为社会性别气质规范的多元化感到欢欣鼓舞。希望每一个人都能坦然地接纳自己的本性,自己的性格特征,坦然地做自己,让自己活得自由,活得舒畅,就按照自己的本来面貌自由自在、随心所欲地度过一生。

二、专家看法

其实对于当代男孩气质趋于“文弱”的讨论,早已不是新鲜事。北京大学中文系一教授曾撰文认为,仅仅从气质上去判断男性“女性化”这个问题,未必能够准确地把握问题。男性和女性当然有其性别的不同因素,在当下,男性气质或女性气质的说法并不能够完全把握现在争议的核心问题。因为,男女两性的关系在当代已经没有传统社会的那种“泾渭分明”的状态。据媒体报道,2020年5月,全国政协常委、哈尔滨电气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斯泽夫曾提出社会要关注和防止男性青少年“女性化”趋势。他发现现在的青少年男孩子有柔弱、自卑、胆怯等现象,追求“小鲜肉”式的“奶油小生”,他将这一现象称之为男孩子“女性气质化”。清华大学体育部的张新贵在2019年发表的论文《试论体育教学如何培养女性化男生的“阳刚精神”》中称,通过查阅大量的研究资料发现,国内学者认为当前校园里的男生大多有较为明显的女性化特征,具体表现是,做事畏缩、依赖性强,个性喜静怕动、胆小无主张,缺乏冒险、勇敢和探索精神以及自信心不足等。而这些特征与我国所期盼的培养具有创造力、想象力以及动手创新能力的未来人才很不相称。来自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的一篇名为《品格教育视野下男孩发展困境研究》的论文称,某小学班主任直言四年级一个男孩说话细声细语、爱撒娇、动不动哭鼻子、爱往女生堆里扎、不经意翘兰花指,流露对男孩行为“女性化”的焦虑。他认为,或赞扬男性气概鄙夷“伪娘”,或支持男孩身体的自由表达以示对固守性别规范的反击;但不得不承认,即便在这个多元化社会之下,容纳一些非主流的小众文化和亚文化,不对“伪娘”一一无情捧杀,我们仍然需要男性气概。

不过,据人民日报海外网报道,北京大学中文系一名教授曾撰文对此类现象表达不同看法称,经过多年的男女平等等方面的追求和争取,男女两性表现出更多的互相理解和相互包容等,已是正常的情况。男性有一些体贴、细腻的表现,也不能说是糟糕的问题。至于女性的气质,也是多种多样的,社会上的“女性主义”人群多年来就因把女性定型为一种固定的气质而招致尖锐的批评。该教授认为,传统中国的戏曲中就一直有男性扮演的旦角。梅兰芳、程砚秋等中国杰出的旦角演员,也在生活中具有女性气质,但他们的家国情怀和高尚品格一直受到社会的高度尊重和推崇。仅仅从两性气质上去判断这个问题,未必能够准确地把握问题。

当然,在实践探索的同时,前述《品格教育视野下男孩发展困境研究》提到,我们需要讨论和思寻的是,究竟什么样的男性气概是现代社会所需要的,有益于当今男孩和女生道德成长的,要同时将男性气概内涵和外延的“区间”扩大,而不是刻板地限定男性气概。

三、成因分析

这样的报道背后隐藏着媒体在对“女性气质”和“男性气质”上的性别歧视与性别规训。这些报道的逻辑,便是将柔弱、自卑、胆怯、喜静怕动、缺乏冒险和探索精神等同于所谓的“女性化”即女性气质,将好动、开朗、身体素质好、自信、乐于冒险等同于“阳刚之气”即男性气质,而实际上,这些个性、性格只与个体有关,和性格并无关系。媒体将缺乏“阳刚之气”的男性加以侮辱性的称号——“娘炮”,其中的“娘”又代表的是女性,对女性的侮辱不言自明。

在这样的逻辑中,女性便是消极的代名词,而男性则是积极的代名词,其中对女性的压制、鄙夷暴露无遗。而强调女性本应该是柔弱的、自卑的,强调男性本应该是刚强的、自信的,又体现对性别的规训。

通过这种规训,一方面女性在话语中被建构和规训在“第二性”的地位上,被建构和规训在女性天生就应该低劣于男性的地位上;另一方面,男性在被这种偏见“炙烤”,男性也被要求被固定在设定的人设上,如果自我的本质和性格偏离了这种人设,便会遭到否定与歧视,男性也处在非自由的境地。

这种观点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哪怕是在尽力弘扬“男女平等”的今天,仍有一部分人默认了“男尊女卑”这个观点,因此趋向于女性化的“娘炮”是贬义词,而趋向于男性化的“女汉子”则是褒义词。

不少人仍然默认“男尊女卑”的观点,一方面是因为传统文化的糟粕在当代尚且无法全体性地彻底根除;另一方面,是在工业革命的社会变迁中,对公私领域的划分逐渐分明,独立核心家庭的兴起,“女主内”使得女性的话语权减少、公领域的政治社会权利也在减少,从而造就了当今女性想要获得和男性相等的社会地位难之又难的现状。

而对“娘炮”与“阳刚”中折射的性别规训与性别歧视之所以会引发广大网友以及公众人物的讨论,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女性集体意识的觉醒。然而,目前对此现象进行讨论并加以抵制的人群是受到过一定程度教育的城市女性和学界女性,其中又有很大一部分是年轻的单身女性,仍有很大一部分受教育较少且信息获取方式少的女性无法认识到该问题中的歧视性和女性社会地位提升的急迫性。

四、对策建议

2021年9月,国家广电总局发文,要求从严整治艺人违法失德、“饭圈”乱象等问题,旗帜鲜明树立崇德尚艺的行业风气。通知包含抵制违法失德人员、抵制高价片酬、抵制泛娱乐化、反对唯流量论等8条,其中有一点是,坚决杜绝“娘炮”等畸形审美。今天,当违法失德的艺人接连翻车,当空有流量没有作品的明星被推到台前,当“颜值即正义”成为了一个行业的生存法则,舆论对“娘炮”的看法也在转弯。

我们依然尊重审美的多元性,但资本不应该照着某一种形象大量打造同质偶像。事实上,人们反感的从来不是“娘炮”本身,而是被资本批量复制、投放到聚光灯下的“娘炮文化”。比如梅兰芳,《梅兰芳蓄须》直到现在也在小学课文里,我们不会因为他在台上男扮女装就歧视或者怎样。比如张国荣,我们不会因为他在《霸王别姬》里说“我本是女娇娥,又不是男儿郎”,就把他列为“娘炮”劣迹艺人,也不会抵制唱《新贵妃醉酒》的李玉刚,原因很简单,这些都只是唱戏“旦角”的职业需要。我们反对的是资本的裹挟。

关于相关对策,在影视剧方面我们仍应坚持以国家广电总局思想为指导,但这决不意味着歧视性别与歧视个人的喜好。但在实际生活中,无论是“娘炮”还是“女汉子”,都有它的合理性。“不可以貌取人”,外貌固然可以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一个人的性格,但是内在的心灵才是最重要的,因而我们应当更关注一个人的心灵美。为了解决“娘炮”中的性别歧视问题,我们应该加强“男女平等”的教育,加强个人素质和社会责任感的教育,对于一定限度内的行为,应当本着开放包容的心态去看待。须知,新时代的青年任重道远,不论男女,不论外貌特征,最关键的还是要有历史责任感,要勇于承担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当然,也要坚决抵制资本市场刻意打造的“娘炮文化”,它们真正玷污了“娘炮”这个词,从而导致了性别歧视。

五、结语

现代社会是一个多元社会,对“娘化”现象应该以一种开放包容的心态来看待。所谓多元,就是指不仅仅存在一种价值观,不仅仅存在一种生活方式。可以试想,如果一个社会只有一种生活方式,每个人每天都按照同样的方式生活,那社会就会没有活力,显得单调乏味。有时候,正是因为出现不同的生活方式,才让社会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也为个人提供了多种选择。我们不认同所谓“娘炮”“不男不女”等带有贬损性的说法,但也呼唤在青少年中有着广泛影响的明星们,呈现更加积极、向上的形象,展示更加健康、阳光的审美,以应有的社会责任与担当精神成为真正的偶像。

【参考文献】

[1]西蒙娜·德·波伏娃.第二性[M]. 1.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4.

[2]米歇尔·福柯.规训与惩罚[M]. 1.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3.

[3]方刚.男性气质多元化与“拯救男孩”[J]中国青年研究,2020(11):19-20.

[4]孙炜,刘大年,蒋月华.我国中小学“伪娘”现象频现的文化审视[J].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37(2):86-91.

上一条:从网红风小逸被封杀事件看短视频平台中存在的女性污名化现象 下一条:“湖北晨跑失踪女孩事件”新闻媒体报道中的性别标签现象的分析与比较

评论

请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有关法律法规。
用户需对自己在使用本站服务过程中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
本站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内容。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匿名发布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

Copyright ©2012-2013 Jc.ccnu.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
华中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版权所有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珞喻路152号  邮编:4300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