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东八区的先生们》看影视剧中的女性污名化

作者:何妮娜 高哲茹 周钰婷 沈佩 时间:2023-03-08

【摘要】文艺作品作为一定社会生活的反映物,其不仅仅只是娱乐产物,也是人们精神文化寄托的媒介。而不久前,在主打“剖视男性群像”标签的群像影视剧《东八区的先生们》中,大量情节设计和台词将女性物化,存在对女性的污名化的现象。本文将从这一案例出发,探析影视作品中对女性污名化现象的成因、思考以及对策。

【关键词】影视剧;女性污名化;女性意识

【Abstract】As a reflection of a certain social life, the film and television dramas derived from literary and artistic works are not only entertainment products, but also the medium for people's spiritual and cultural sustenance. Not long ago, in the group portrait film and television drama " Gentlemen of Eastern 8th ", which focuses on the label of "dissecting male group portraits", includes a large number of plot designs and lines objectify women, and there is a stigmatization of women. Starting from this case, this article will explore the causes, thought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stigmatization of women in film and television works.

【Key words】film and television dramas;stigmatization of women;female consciousness

【案例简介】

2022年8月31日,由张翰、王晓晨、杜淳、经超、黄宥明领衔主演的影视剧《东八区的先生们》在芒果TV、腾讯视频首播。

9月1日该剧在湖北卫视“上星”播出。该剧播出后,因为俗套、脱离现实的剧情和将女性标签化、物化的情节和台词,引来观众差评潮。

9月19日大结局时,该剧的豆瓣评分仅为2.1分,刷新了国产剧的最低评分,也成为豆瓣评分最低的影视剧。

在女性群像剧风靡整个剧集市场和社交媒体的情况下,《东八区的先生们》这部剧主打着“剖视男性群像”“引发共鸣”“生活轻喜剧”等标签,以呈现都市青年男性群像生活为热点,但剧中充斥着对女性的不尊重、污名化等情节台词:物化女性,对其品头论足,当成“战利品”;污名化生理期,称女性为“万年流血不死的生物”;诸多情节打着色情的擦边球……观众们纷纷发声,对该剧所传达的价值观表示抗拒。

9月26日,已全网下架《东八区的先生们》。

【案例和图片来源】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9880984

https://movie.douban.com/subject/35160920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52638546/answer/2690802418

案例分析】

一、《东八区的先生们》对女性的污名化现象的原因分析

(一)长期以来受封建思想的影响导致对女性的刻板印象

在古代,女性长期处于社会地位低下的状态,尤其是在封建社会,强调“三纲五常”、“三从四德”的思想,压抑女性的地位,使女性逐渐成为男性的附庸。在新中国成立以后,女性地位得到显著提升,但社会中“重男轻女”、“劳动力低下”等现象说明社会中对女性的刻板印象并没有消失。

在《东八区的先生们》中许多情节都体现了制作人“三纲五常”“三从四德”的封建思想,对待女上司的轻视、不服从的态度等,也都体现着对职场女性的刻板印象。在当今社会中,仍有部分人认为男性才应该占据领导地位,将女性视为“交际性”或附属性的“花瓶”,弱化女性的能力,这都是因为对女性的刻板印象所造成的。

(二)男性凝视现象仍然存在

男性凝视认为女性是被看的第二性,男性则通过各种媒介和渠道享受窥视愉悦,成为观看和凝视的第一性。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认为女性观众被迫以男性视角来看待女性身体,然后男性观众会将自己带入到男性主播中,然后肆无忌惮地把自己的嗜好投向被物化的女性之上。在男性视角中,女性往往是“贤妻良母”、“肤白貌美”、“身材曼妙”等,形象单一,女性在这种凝视下利用外界手段,如化妆、整容来创造一个崭新的、符合男性要求的单一形象。

在《东八区的先生们》中,有网络知名女主播、地产界铁娘子、科技公司高管等女性角色,她们都是社会精英,但最终都变成了为男主辅助而生的工具人。她们的存在毫无意义,职业和学历只是象征,目的是为了衬托男主的完美,完成男主的人生。

以剧中女主为代表,她是一个成功女高管,剧中却一直在展示她的烈焰红唇、西装短裤、高跟鞋、曼妙身材,认为女性穿高跟鞋,迈着妖娆的步子,就是性感的化身等,这些都体现了当代男性凝视下一个非常典型的女性形象,这会使得女性成为一个一个被动的物品,阻碍了女性的被赋予权,加深对对女性的刻板印象以及男女地位的不平等。

(三)网络上消费女性来博取流量的现象仍然存在

现代人的生活离不开互联网,“流量即金钱。无论是精准流量,还是泛流量,只要能吸引过来,就能赚钱,而且是持续赚钱。”这句话广为流传。 现在的“互联网+”商业模式的时代出现了“流量经济”的经济模式,即创作的平台获得较大的市场流量,那该平台就可以实现较大的价值,最常见为广告收入。现今中国社交媒体上性别对立的言论已经到达了一个前所未有的争鸣期,而网络上的无良媒体则利用这一点,获取流量红利,实现流量经济。

当 《东八区的先生们》一经播出就引起了巨大的争议,经常登上微博热搜榜,其中在剧中以男主为代表的男性角色对女性的评头论足以及他们的行为总能引起巨大的争议。网络上的无良媒体为获取大量流量,消费剧中的女性角色,利用女性想要维护自身权利、提高社会地位的心理,故意制造言论来挑起性别对立,将他人的评价曲解并夸大后利用互联网的快速传播肆意宣传,加深对女性的污名化。

(四)影视剧创作者脱离群众,缺乏女性意识

影视剧中角色的设定是为了某一个故事服务的,要传达某种价值观,最重要的是剧的创作者——编剧、导演甚至演员是秉持怎样的态度来讲这个故事。此外,文艺影视服务的对象是群众,因此创作者在讲故事的时候应该了解群众要什么,脱离群众就是建空中楼阁,是在走邪路。随着经济和社会的进步,男女平等的思想已经普遍被大众默认了,女性独立的思想也为许多人所支持。

因此,毫不客气地说,《东八区的先生们》从一开始就站在了主流观众的对立面,剧中张翰所饰演的男主角使用下流、侮辱等词语评价女主角,男女主共度一夜后自以为女主喜欢他,以及拉女主的内衣裤腰带和攻击女主的胸膛等行为都体现了该剧对女性角色的极度不尊重,传递了轻视女人的价值观。这种价值观的传递,体现了以他们为代表的男性对女性维护自身权利的行为持反对意见,他们想阻碍女性的社会地位提升,通过污名化女性来维持他们作为男性所享受到的社会福利。张翰所谓的“四年磨一剑”最后却拍出了一部烂片。

二、《东八区的先生们》对女性的污名化现象引发的思考

(一)男性群像的创作不应局限于性别角色制约

《东八区的先生们》非常明确地展现了在当下的流行文化中缺少的不是屏幕上女性的数量,而是她们的思想与她们故事的深度,她们的世界很广阔,并不会为了满足男性凝视的欲望而无时无刻不在服美役。女性观众并不希望看到刻板化的女性形象,她们希望自己的努力被看到并被认真对待,更希望电视上的女性角色与男性角色脱钩,获得独立讲述自己故事的资格。因此,大众媒介所呈现出的女性气质不应被恶意标签,男性气质也不应该只有这一种范式,如今,男性群像的创作局限于两性情感的凝视、欲望或者宰制,一部输出错误价值观、偏离于现实的男性群像剧,不止在冒犯女性,同样在冒犯男性。所谓的男性气质与女性气质应该是个人的性格特点而不是固定的性别规范,所谓的性别刻板印象不应是被动接受,还应该被主动塑造。东八区的先生们似乎更应该认识到社会性别现状并摆脱僵化的性别角色制约,试图塑造一个完美的、社会化的男性自我只会导致过度支配下的油腻、悬浮和冒犯女性。

(二)恶俗、套俗,终被抛弃

从“扯内衣”“袭胸”等“咸猪手”行为,到涉嫌“擦边”“开黄腔”的台词,该剧把低俗当成“包袱”, 恶俗当成幽默,触碰观众的底线。该剧遭遇的“翻车”,也给广大文艺工作者敲了警钟,文艺要下里巴人,但决不能恶俗、媚俗;文艺要贴近生活,但决不能成为不良风气的制造者、跟风者。正如人民网评价《东八区的先生们》所说:“一部影视剧之所以能赢得观众认可,或是高超的演技、扣人心弦的剧情,亦或者符合主流价值观的内容导向,但“俗套”、“脱离现实”等永远不可能成为卖点。”为了流量和金钱,一门心思找噱头、博眼球,沉迷于一些低级趣味,而没有内涵、没有质量的剧作注定要被钉上耻辱柱,被主流市场和广大受众抛弃。

(三)女性意识觉醒,观众审美提高

低俗电视节目的文化实质是媚俗,是大众传媒对受众趣味的曲承与迎合,该剧本想以此来搏得关注,但随着近几年女性意识的觉醒,如今大众对女性视角和女性立场的呈现更为热切,影视作品中各种与女性相关的表达也格外引人注目。该剧的贬低、物化、羞辱女性毫无意外地撞到了“枪口”上。同时,该剧恶俗、媚俗的台词和行为遭到网友铺天盖地的谩骂也体现了观众的精神文化水平和审美有所提高,对影视作品的质量有了更高的要求。优秀的剧作不光要带给观众好的观感体验,更要传递主流价值观,这是创作的“门槛”。 希望文艺创作能以此为戒,多出让观众叫好的精品,少出恶评如潮、敷衍观众的之作。

三、应对措施与建议

(一)制定合理的审核标准,加强监管力度

把不尊重女性直接搬到荧幕上,把病态当成美好来演绎,这部剧让不少网友对电视剧的审查标准产生了极大的质疑:这所谓的作品,是如何通过审核,并成功上星的呢?更多的观众,想看点真实的,而实际上他们能看到的大多数,还是悬浮的“烂剧”。相关部门应该制定更加合理的影视剧审核标准,剔除具有性别歧视、性骚扰等不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电视剧。并且在电视剧的立项、拍摄、制作、宣传期间,应该严格按照标准执行,确保一些“烂剧”能彻底消失在荧幕上,而不是“随意”上架,又迫于舆论的压力下架。同时,监管部门也应该加强对标准执行的监管,抵制为了利益而拍摄脱离实际、脱离观众的影视剧的行为,塑造良好的影视拍摄环境。

(二)提升影视制作者的修养,加强女性意识

随着人们精神生活质量的提高,各种影视剧拍摄也如火如荼,各种影视剧质量参差不齐。《东八区的先生们》打着“男性群像剧”的旗号,却屡屡出现的物化女性、冒犯女性、打情色擦边球等剧情。归根结底还是影视制作者个人修养的问题。影视剧一些不当言论可能对观众价值观的塑造有着极大的影响,尤其是在当下影视剧受众低龄化的情况下,正确价值观的输出显得尤为重要。身为人民精神口粮的制造者,影视制作者除了要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外,还应该自觉肩负起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责任,首要任务就是放下浮躁的心态,提升个人修养,加强女性意识。

(三)摒弃流量至上观念,关注群众需要

影视从业者应该在制作、宣传影视剧的时候摒弃“黑红也是红”的观念。这种观念归根结底是流量至上的浮躁心态的反映。事实上,只靠“黑”实现的“红”是无法站住脚跟的,影视制作者应该静下心来,关注自身专业技能和作品质量的提高,走出唯流量的怪圈,真正去关注群众的需要。影视剧的制作应该坚持以人民为导向,不断丰富思想内涵、增强艺术品质、提升制作水平,推动电视剧事业持续繁荣发展。

参考文献:

[1]周蕊.传播学视角下女性群体形象污名化研究[J].新闻文化建设,2020(08):33-35.

[2]徐娉婷.社交媒体新闻中女性媒介形象的异化与重塑探究[J].新闻研究导刊,2021,12(23):7-10.

上一条:对高铁难买卫生巾事件的伦理思考 下一条:宝洁广告侮辱女性

评论

请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有关法律法规。
用户需对自己在使用本站服务过程中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
本站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内容。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匿名发布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

Copyright ©2012-2013 Jc.ccnu.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
华中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版权所有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珞喻路152号  邮编:4300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