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别传播与女性污名化
当前位置: 首页 > 性别传播与女性污名化 > 正文
以媒体对“女孩脑死亡”报道为例探讨涉性报道中性别对立与媒介伦理的缺位
时间:2021-04-28
【摘要】当下的新闻报道中,煽动性别对立的报道十分常见。本文以杭州12岁女生“脑死亡”事件为个例,以潇湘晨报、健康时报、新京报、澎湃新闻等相关媒体的新闻报道为样本,分析在这一事件中存在的煽情报道以及对媒体煽动性别对立现象进行探析。媒体的煽动性别对立主要表现为标题设置的“标签化”和叙事结构的主观引导。其成因有媒体和受众刻板印象的固化作用、媒体对奇观景象的追求。媒体的煽动性报道和性别歧视行为会带来冲击新闻真实、冲淡新闻事实的危害,如何减轻这种危害成为目前亟待解决的难题。
【关键词】煽情报道、性别对立、新闻框架
【Abstract】These days in the news , it’s not uncommon to see stories that incite gender antagonism. This article takes the“Brain Death”incident of a 12-year-old girl in Hangzhou as an example, and takes the news reports of Xiaoxiang Morning News, health times, Beijing News, the paper and other related media as samples, analysis of this incident in the existence of inflammatory reports and the media incitement to explore the phenomenon of gender antagonism. The provocative gender antagonism of the media is mainly manifested in the“Tagging”of the title setting and the subjective guidance of the narrative structure. It is caused by the media and the audience stereotype of the role of solidification, the media to the pursuit of spectacle. The agitational report and the gender discrimination behavior of the media will bring the harm of impacting the news truth and diluting the news fact, and how to reduce this harm has become a difficult problem to be solved.
【Key words】Demagoguery, gender antagonism, journalistic framework
【案例来源】
https://www.360kuai.com/pc/9acc62bfcdad02257?cota=3&kuai_so=1&tj_url=so_vip&sign=360_57c3bbd1&refer_scene=so_1《杭州女孩患狂犬病脑死亡,父亲:不愿放弃治疗,希望有人救救我的孩子》健康时报
https://new.qq.com/rain/a/20201215A0FWE500《初二女孩因狂犬病脑死亡!“十日观察法”在中国不适用?》腾讯网
https://news.sina.com.cn/s/2020-12-16/doc-iiznctke6729732.shtml《媒体:女孩因狂犬病脑死亡,别乱立“重男轻女”靶子》新浪网
https://v.qq.com/x/page/e3213doyzxh.html《狂犬病脑死亡女生父亲发声,谈为何只给儿子打疫苗》
https://news.ifeng.com/c/82DkK8Y1XOB《杭州女生患狂犬病脑死亡:被咬两个月后才告知家长,仍在治疗》新京报
【案例简介】
2020年12月14日,有媒体在微博上根据杭州市萧山区疾控中心11月26日发布的题为《我区发生今年首例狂犬病例》的简报,将事件简单概括进行报道。
图片来源:微博#杭州一女生感染狂犬病脑死亡#热搜首条新闻报道
据女孩家长介绍,20年3月份时,女孩母亲曾捡回来一条流浪狗饲养,但因为该狗出现了乱咬犬笼的情况,随即被放走了;5月份,该家庭领养了一只刚生下来的小狗,9月该犬曾咬伤患者弟弟,弟弟及时注射了狂犬疫苗,患者曾向家长说起自己在7月也曾被该犬伤过,但家长未予以重视,未带患者就诊和注射狂犬疫苗。9月份女孩说起7月时的情况时,家长根据“十日观察法”及常识判断女孩没事。女孩患病后,狗也没有任何异常,女孩家人已把它放了。
12月15日,事件出现反转。女孩父亲接受采访进行发声,称不存在重男轻女的心理,且孩子目前还在PICU中,他们现在只关心怎么治好女儿。萧山疾控也回应称不存在重男轻女。据萧山疾控的《简报》称,11月6日女孩开始出现症状,16日开始出现瞳孔散大,目前已处于脑死亡状态。
2020年12月15日当天,#杭州狂犬病脑死亡女生父亲发声#登上热搜,《成都商报》将新闻重点划为【没精力管流言,即使卖房也要继续治疗】。这篇报道是对网络舆论质疑女孩家庭重男轻女的正面回应,报道也给予了女孩家人发声的机会,让人们从当事人家庭的视角进一步了解事件的全貌。
图片来源:成都商报微博
2020年12月16日,就在舆论反转后,事件又一次出现了事实性反转。据媒体报道家属称该女孩未被确诊脑死亡,且不确定是否为狂犬病。由于该简报文件系内部文件外传,该家庭隐私遭到泄露,并且之前媒体对其刻板的报道对其带来了生活上的困扰,带来了媒介暴力,家属或将起诉萧山疾控。
媒体报道指出,女生感染狂犬病脑死亡,拿“重男轻女”说事,偏离了事件的靶心,模糊了狂犬病案例通报的焦点,并弱化了其警示和科普意义。同时,舆论也呼吁加强对宠物以及流浪动物的管理,防止被动物咬伤后发生更多的纠纷和悲剧。同时这个闹剧的背后也反映了部分媒体为了流量与收益刻意制造性别对立话题,挑拨社会矛盾,在吵闹中获取流量,用感性战胜理性;也反映了部分媒体在报道新闻事实时选择煽情框架去刻意制造一些虚假事实,在后真相时代下更加加剧了群体极化,同时也反映了记者素养以及整体网友媒介素养的缺失等,在涉及性别的话题上容易偏离主题,需要去反映去传播的健康知识以及防疫管理却被人忽视和遗忘。
为了更好的了解微博中网友对次事件以及对媒体的报道的看法,我们选择了3条有关该事件报道的微博,当时热门微博已经被潇湘晨报删除,共计5000条评论,并利用可视化工具制作成了词云,通过词云可以看到“重男轻女”“无良媒体”“妖魔化”等负面情绪词汇占多,多是对女孩父母的谴责以及反转后对媒体煽情报道的批判。可以看到无论反转前后网友的情绪都是偏向负面并且容易受媒体影响,理性判断较少。
微博热评截图
【案例分析】
女孩“脑死亡”事件分析
媒体制造性别对立体现
近年来,与性别相关的议题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热点,在涉及到性别的新闻中,女性形象常被恶意构建。在新闻报道中媒体通过对标题和内容叙事的重新排列组合强调女性性别,往往误导舆论往极端的方向发展,甚至出现舆论失焦的状况。
标题:网络“标签化”,凸显女性元素
在新闻报道中,标题是凸显新闻价值的选择标准。在女孩“脑死亡”事件中,不少媒体在新闻标题中都采取了“标签化”的手段进行报道,即新闻编辑通过有意识的选择和加工,将新闻事实中能够刺激读者感官、吸引读者注意力的内容提取出来作为新闻标题。以“潇湘晨报”微博为例,事发后,该官媒一共发表了4条微博对该事件进行持续报道。其第1条微博新闻标题为“杭州姐弟先后被狗咬,姐姐未打疫苗脑死亡,弟弟及时打疫苗无大碍”,在该新闻标题中,传播者首先将姐弟作为主要信息点建构新闻标题,进行了性别上的强调。其次,将姐姐的脑死亡与弟弟的无大碍进行对比,暗含家长未将女儿送去及时救治的信息,再一次凸显了性别差异,这也导致了其评论区内有关“重男轻女”的讨论达到了高潮,新闻本身所应该唤醒的关于公众对狂犬病的警惕和重视被忽视,舆论逐渐偏向社会“男女对立”出现了舆论失焦的现象。
叙事:叙事序列选择的引导偏向
新闻事实是由一系列事件有序构成的整体,并不是简单的事件堆砌,新闻记者需要将零散的素材进行再加工,通过选择和提炼事件,再根据报道需要重新形成序列,形成新闻报道。在女孩“脑死亡”事件中,潇湘晨报作为第一个报道该事件的媒体,在其新闻简讯的开头处写到“网传的一简报显示某初二女生被狗咬后因家长未重视,没有及时注射狂犬疫苗致脑死亡,简报中写明患者弟弟9月份也曾被狗咬,但及时注射了狂犬疫苗。”传播者在简讯中只强调了女孩和男孩被咬的结果,却忽略了事实发生和经过与进展。通过这种叙述框架,受众很容易忽略小女孩在自己被咬2个月后才将事实告诉家长的事实,而聚焦于父母只给男孩打疫苗的结果。导致了评论区内未知事实全貌的受众被媒体的叙事框架影响,产生“重男轻女”的臆测,当处于弱势的女性群体的身份被反复强调后,受众的同情心理被唤起,一边倒的讨伐家长的声音此起彼伏,舆论朝极化的方向发展。
报道中新闻煽情主义危害体现
煽情主义是媒介依据其对受众接受效果的判断,为迎合受众的接受情绪而对新闻文本进行的“将理性色彩减弱,情绪色彩加强”的写作方式,以获取受众数量的最大化。在这样一个自媒体时代,流量至上冲击着内容与真实的至上,从而导致许多媒体在内容与形式上追求着流量与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在“潇湘晨报”与“新浪新闻客户端”的微博中,都加入了煽情性的标题,标题中写到“姐弟都被狗咬伤,其弟注射狂犬疫苗后无恙”,并没有在后续中写明姐姐未确定为狂犬病以及父母并没有放弃对姐姐的救治,导致评论区内都在对女孩父母进行道德谴责。并且在后续的报道中也极力渲染重男轻女的悲情氛围,随后删除微博发表真实事实,吃着人血馒头追逐时效的样子让=导致潇湘晨报以及新浪新闻客户端等媒体的公信力下降。
1、过度追求时效造成新闻失实
以潇湘晨报为例,受制于时效性与媒体竞争白热化的环境,导致媒体往往不顾及信源与事实的核查便直接报道,将女孩的未确诊直接报道为脑死亡,而将父母没有及时给女孩注射疫苗描写为重男轻女,实际情况便是父母使用了“十日观察法”以及医院方未确诊其为脑死亡,反思此事的误解与反转,一方面是媒体追逐时效性,另一方面作为新闻“把关人”的媒体从业者也没有考虑到其性别框架会带来一系列舆论危机,应该尊重事实,理性判断,不要刻意渲染艰苦与悲情,进行煽情式表达,而要尽可能呈现新闻事实的全貌。
过度煽情化报道无关议题,冲淡其他需要关注的议题
重男轻女的性别框架报道带来的舆论热潮使其煽情式报道冲向热榜,带来的热度冲淡了与其直接相关的议题,在潇湘晨报对杭州市萧山区的疾控报告进行转发以及二次解读后,评论区内带来了一片对父母的质疑与骂声,同时热度都是围绕对“重男轻女”的讨伐,不仅对舆论生态产生了不良影响,并且对其当事人也造成了媒介暴力,一系列语言暴力、人肉搜索、网络恐吓接踵而来;而真正需要人们关注的议题,流浪动物的保护,狂犬病健康传播的正确方法以及如何在被咬后及时保护自己都没有在热度中体现,煽情传播现象无处不在,挤压了真正需要传播的健康知识等信息,一定程度上消耗了社会资源以及干扰了有效信息的获取。媒体应当首先关注该病例的感染源头、患者治疗现状、区域防控措施,并应该对狂犬病的预防进行必要的科普,以此引起人们对相关问题的重视。但是一些媒体却将报道重点放在性别上。
性别对立与煽情报道的原因探析
报道框架形成受众“刻板效应”强化性别对立
传播学者李普曼最早提出了“刻板印象”的概念,即人们对某些特定群体具有的心理特质观念和预期判断。在海量信息充斥着的新媒体环境中,人们通常会通过个人的认知基模对所接触的信息进行快速判断,刻板印象会简化受众的认知结构,引导受众以“先入为主”的知识进行简单认知判断。在“脑死亡”相关报道中,媒体通过在新闻标题和简讯中强调“姐弟同受犬咬伤却遭受不同待遇”的结果,放大受众对家长“重男轻女”的印象判断,受众在以往认知框架的影响下,对事实进行盲目定性,简单的将其归类到“重男轻女”引起的家庭悲剧事件中,而忽略了新闻事实。当男女对立的舆论基调形成,性别对立的极端观点在舆论漩涡中便不断放大并增强。
媒体对奇观景象的追求带来煽情报道泛滥
在竞争日趋激烈的新媒体时代,新闻媒体如何利用报道内容吸引受众的眼球,换取点击率成为盈利的关键。因此,传播者在选择新闻时,往往会选择具有冲击力、讨论度、涉及社会伦理道德等议题来吸引受众,从而制造轰动效应。奇观理论的提出者道德拉斯·凯尔纳认为,在媒体追求轰动效应的时代,传统意义上的新闻已经屈从于奇观逻辑,逐渐“小报化”。小报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利用煽情化的手法进行新闻报道,用情感上的煽动模糊事实本身,通过感性叙事颠倒事实重点,以此来拨动受众的情感,冲击受众理智。在“脑死亡”事件中,媒体通过对女儿和儿子在被狗咬伤之后不同对待的煽情化描写,放大强调了父母的“不以为然”和“呵护备至”,唤起了受众对女孩的同情心理和对“重男轻女”观念的厌恶情绪,以此来获得讨论度以换取流量。值得庆幸的是,在微博评论区,已经有不少受众站出来谴谪媒体的煽情报道。
刻意制造性别对立与煽情报道的后果探析
1、对受众知情权的侵害
媒体最重要、最基本的职能是向受众传递信息,尤其是在一些容易产生舆论危机的事件当中更要注意报道框架的选择以及报道的公正性,现阶段网友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还是通过网络,在网红这个公共空间中,由过载的情感打造出的“互动仪式链”容易让受众对现实状况的判断因非理性而产生偏差,从而导致事实上的受众知情权被侵犯。往往在失实信息过度消耗社会资源后,事实的报道关注度将会变得急剧下降。
2、对被报道对象造成道德绑架与媒介暴力
媒体过度强调性别中的表现,报到时所用词语带有一定主观色彩或是歧义,却忽视他们的主观感受,如“弟弟打疫苗后无恙”等只强调弟弟,而没有去详细报道关于姐姐女孩的细节,媒体通过这种煽情手法打动受众,让受众产生对受害者或者经历者的怜悯和同情之感,却忽视这些举动背后的邪念和管理问题,这些现象背后存在的问题和社会变化都没有反映出来,而只是对他们进行角色预设。并且事后女孩父母不断遭受网友的语言暴力以及人肉搜索,更有甚者对其进行现实中的骚扰。在后真相时代下,受众容易受到框架式报道以及煽动性言语的引导,情绪战胜理性的结果下便是无边无际的咒骂声,等到事实反转后,受众的注意力早已转到其他新闻上,对于当事人的伤害却永远留在了互联网。
3、媒介公信力受损,冲击社会价值观
一些毫无节制的煽情报道和此次事件当中刻意制造的性别对立,往往都是站在男性视角之下的女叙事方式的表达或是站在女性视角的男性叙事方式,它们都是对性别价值的扭曲,非但没有达到理想的宣传效果,煽情性也会越来越弱,并且当人们接受更多消息时,看到事情更多真相时,煽情新闻会很容易被推翻,此时共青作用消失,换来的是受众对于媒体或者媒介机构的不信任感,同时也会大大降低媒体公信力。在此次爬取微博相关评论时,在事件反转后潇湘晨报删除错误报道并更正后,带来的评论更多是“无良媒体”“吃人血馒头”等负面评价,许多网友纷纷表示会取关,由此可知一次失败的煽情报道带来的恶果除了对社会价值观的冲击,更会对自身带来无可挽回的损失。
微博相关评论截图
4、刻板议题与流量获得的恶性循环
社会发展到今天,“重男轻女”的观念已不被多数人所接受,抨击重男轻女现象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是社会观念进步的一种体现,但是在当下网络媒体竞争白热化的悲剧下依然会被一些媒体拿来用作流量获取的财富密码,无论怎样,只要刘关注和注意力媒体可以付出一切代价,互联网中被引爆的事件经常容易陷入“情绪对立——舆论聚焦——流言攻击——事件反转”的怪圈,而当一些媒体在尝到所谓的甜头后,便会招来其他媒体的模仿,由此带来的便是一个刻板议题的制造——情绪与性别对立——舆论聚焦——流言攻击——事件反转的恶性循环。
三、破解伦理困境的建议设想——性别对立下的热度与舆论需要理性思考
在一些敏感话题的报道时如何平衡煽情与理性,社会效益何市场效益,新闻价格与个人价值的关系,是新闻工作者必须考量的问题
解除性别框架,走出性别认知困境
在社会发展中,媒体需要通过报道新闻来鼓舞受众,帮助发现、解决社会问题。但是此类报道除了煽情处理以外,最主要的还是给新闻报道添加性别框架的问题,在新闻报道中,我们可以将性别的弱项和负面弱化,在保证事实真相的同时,将舆论引向正确且积极的方向,例如在疫情期间出现的女护士剃头、女医生流产后继续工作等站在男性视角的报道,而在此女性群体意识和个体意识的觉醒,正确的女权主义也正在逐步争取更好的发展,这种新闻报道无疑会引起众人对媒体的斥责和抨击。
媒体在报道之前应该考虑到性别对立的问题,一个真正负责人的媒体所应该具有的品质就是解构性别框架,打破刻板印象。在报道时着重叙事,淡化性别和印象标签,记录所发生的新闻事实,以客观的态度与视角还原新闻事件,引导正确的舆论走向。并且媒体在建构拟态内容时警惕陷入男权文化的误区,为广大受众传播的信息中才能真正提高公民的社会性别意识和反家暴意识,真正促进对一些社会问题的解决,如经常使用性别框架的家暴问题、性侵报道等。
2、受众个人提升媒介素养,明辨是非
在后真相时代下,受众获取信息有很大一部分来自于社交媒体,而社交媒体也天然为受众提供了交流、互动的平台,在群体的激化下容易被舆论引向歧途,对当事人带来媒介暴力,因此,受众尤其是女性受众更应该在新闻传播中保持清醒的主体意识,坚决维护自身的主体权利,同时也要女性受众也要避免完全用一种女性视角去凝视男性,消除性别歧视,需要男女性的共同互相尊重,受众保持理性、保持清醒是当下每个人必须学会的,提升媒介素养势在必行。
3、主流媒体引导舆论,及时检测舆情
新媒体逐步成为人们获取新闻信息的主要渠道,社会大众通过这个平台交流信息、发表意见。对于发生在新媒体上频频出现的舆论失焦问题,主流媒体应该主动承担起责任,及时检测舆情,发现可能出现舆论失控的事件,及时通过议程设置来引导舆论,例如在疫情期间出现的以女性为重点的煽情新闻后引发热议,主流媒体及时发表应该关爱、尊重女性的新闻,对于一些刻意制造性别对立、性别歧视议题的媒体,主流媒体应该及时进行舆论引导,同时平台方也应该对这些媒体进行警告甚至处分等,只有这样,才能在社会公众面前真正做好榜样,促进舆论生态的平衡。
四、结语
正如前文所说,与其将报道重点放在性别议题上,媒体应当首先关注该病例的感染源头、患者治疗现状、区域防控措施,并应该对狂犬病的预防进行必要的科普,以此引起人们对相关问题的重视。但是一些媒体却将报道重点放在是否有重男轻女的议题上。
“十日观察法”是世界卫生组织认可的一种判断动物伤人时是否存在传播狂犬病毒风险的方法,面对家养的宠物,疫苗必须及时注射,如果发生咬人行为便可以使用十日观察法进行检测,倘若遇到流浪动物咬伤,应该及时注射狂犬疫苗。一般情况下,感染狂犬病毒的狗猫会十分怕光、怕水,只有感染了狂犬病毒并且在发病期咬人才会感染狂犬病,面对这种致死率100%的病毒,我们应该合理、理性、科学的对待,不是盲目地注射疫苗,对于宠物的饲养,也应该科学喂养,及时注射疫苗、引导宠物的行为等。
而新闻中父母的行为也是值得我们反思的,为什么频频领养又丢弃,流浪狗本身没有错误,错在人类错误的领养、丢弃、残杀行为。社会如何去管理流浪动物,建立人性化、科学的制度,关爱它们,才是我们应该做到并且反思的问题。
【参考文献】
潘金铭.新闻报道中对女性的性别歧视现象——以校园女大学生裸贷为例[J].新闻研究导刊,2017,8(14):34-35.
谭亚明.媒体报道要走出性别认知困境——以媒体报道的李阳家暴事件为例[J].今传媒,2012,20(04):56-57.
原平方.抗疫报道中“被偏见”的女性医护人员形象[J].青年记者,2020(20):18-19.
何紫薇.从媒介批评的角度看新闻报道中的性别差异[J].视听,2020(12):187-188.
张嘉懿.新媒介环境下突发自然灾难报道中的煽情传播现象研究——以2016年南方洪灾事件报道为例[J].视听,2016(11):126-127.
郭嘉琪.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涉医护人员煽情新闻研究[J].新闻研究导刊,2020,11(18):86-87.
刘湛.当下主流媒体灾难报道中的人文关怀——以总台“中国之声”战“疫”报道为例[J].新闻研究导刊,2020,11(09):123-125.
肖珉.反转新闻中女性形象的偏差分析[J].声屏世界,2019(11):19-20.
刘文.女性受害案件报道中的叙事偏颇分析——以澎湃新闻为例[J].新媒体研究,2019,5(21):16-17.
上一条:薇娅回合肥家乡与市委书记会谈因着装、姿势引争议 下一条:以“杭州女子被造谣出轨快递小哥”事件为例浅谈女性“污名化”现象
评论
|
|
匿名发布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 |
共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页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