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传播职业道德典型案例评析》上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传播职业道德典型案例评析》上 > 正文
虚假新闻类型二:捕风捉影 道听途说
时间:2021-12-27
案例2.1 垃圾场惊现儿童残肢
【案例概述】
4月3日上午10时许,城关区阳洼沟垃圾场的几名工作人员在倒垃圾时,从一个白色的塑料袋里发现了两条胳膊及部分碎肉、骨头等。记者来到垃圾场西北侧的一堆垃圾旁,发现在一个白色塑料袋旁,放着两条小孩胳膊,塑料袋里装有碎肉、骨头,以及生姜、朝天椒等调料,现场没有发现小孩躯体的其他部位。办案人员从现场情况分析,这是一起杀人碎尸案,小孩被杀害后并将其肢解煮熟,被害人年龄在5岁——8岁之间,性别难以确定。而经过警方的调查了解,两截人体上臂及碎片组织,系甘肃中医学院基础学实验室标本制作室于3月31日在制作人体标本时所切除的碎片,属于正常教学尸体标本。有关人员将其装入塑料袋中,放在标本实验室门口,准备次日入库。4月1日早晨,学院清洁工清扫卫生时,误将此袋当作生活垃圾清理,送到前来运送生活垃圾、医用垃圾的清洁车上,拉到阳洼沟垃圾场倾倒,直到4月3日被拾垃圾的群众发现报警。
(来源:《兰州晨报》2006年4月4日第13版)
【案例评析】
在《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中有这一内容,“法律未制裁之前,不做定罪定性的报道。”对于本虚假新闻来说,原本是一件极其正常的医学实验,却在记者的大肆渲染下成了一起性质恶劣的凶杀案。虽然记者已经深入现场进行了采访,但是却把周围群众的私下议论的言语不加核实就擅自写进了新闻内容,并把这些内容作为新闻事实报道出来。在警方还没有对案件进行调查之前就擅自把事件定性为一起凶杀案,造成了一定的社会恐慌。这篇编造的用残忍手段杀害儿童事件的报道不仅败坏社会风气,而且危害社会稳定,甚至会对一些不良人员产生恶劣的示范效果。而在后期对于报道内容审核过程中,面对编辑对报道内容的质疑,该记者故意隐瞒了采访的部分细节,此种行为属于有意而为之。而把拾荒者所说的儿童的残肢加了生姜、朝天椒等调料被煮熟等细节,不仅是虚假的,而且这种描述方式过于残忍,颇有黄色新闻的意味。可见,记者为了吸引受众的眼球、盲目迎合受众猎奇的心理而故意为之。这种做法是有违职业道德的,并且对其他新闻媒体做出了不良示范。而同是对该事件的报道,《西部商报》在进行报道时,表述更为客观。只写了垃圾堆里发现两只小孩手臂,既没有写有所谓的生姜、朝天椒,也没有主观臆断残肢被煮熟,更没有推断此案为杀人碎尸案,而是简单的表述为“就孩子的具体死因,警方正在进一步的调查中”。这种客观公正的报道手法,把话语权交给了警方,才是媒体应有的责任和担当。
案例2.2 作家团先定了总统套房,张信哲只好住普通套房
【案例概述】
2010年,中国作协第七届九次主席团会、七届五次全委会在重庆举行,会议邀请了作协主席团委员陈世旭、舒婷、赵本夫等著名作家。报道称,记者从接待人员处获悉,这次来渝开会的作家入住的是一家五星级酒店的总统套房。下榻的酒店为他们准备了2000多元的宴席,菜式以粤式为主,比较清淡。作协成员3月29日在重庆的行程非常紧,在机场等到行李和另外两个作家到达后,立马乘坐重庆作协安排的奥迪车离开机场。此后,中国作协新闻发言人陈崎嵘回应,该报道是失实的。重庆申基索菲特酒店在27层的确有一间“总统套房”,但没有任何作家团成员入住。全体与会人员用的都是宾馆平日标准的自助餐。会议期间,组织与会人员参观渣滓洞集中营旧址、观看“打黑除恶”资料展览和前往重庆烈士陵园祭奠扫墓等活动,都是集体乘坐大巴、中巴车往返。而中国作协召开主席团会和全委会,与歌星张信哲开演唱会更是风马牛不相及。
(来源:《重庆时报》 2010年3月30日第28版)
【案例评析】
再去查证发现,该报道的原文已经在《重庆时报》的电子版上删去,但网上关于该报道的议论之声仍留存不少。该记者在这篇报道中犯了两个错误。首先,在报道内容中,对于作家的居住条件和出行条件作假。据作协新闻发言人的回应,作家团并没有入住总统套房,也没有享用2000元的宴席,更没有乘坐奥迪出行。记者只是了解到作家团居住在宾馆的27层,而恰好宾馆的27曾有一间总统套房,就想当然地认为作家团居住在里面,以此来呼应自己主观上想表达的作家团奢侈浪费拜金的现象,这是一种捕风捉影的行为;其次,在标题的拟定上,采用娱乐化对比手法包装新闻,用张信哲做噱头,是典型的“标题党”的行为。仅仅因为张信哲与作家团恰巧同一日到达重庆,又恰巧住在同一家酒店,就被记者强行放到一起进行比较,并作为标题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其“良苦用心”可见一斑。这种对本身严肃而重大的事件用娱乐化的手法进行报道的手法是不可取的,从而产生了一种错误的导向。这是记者采访工作的疏漏,也是编辑审稿工作的失职。虽然《重庆时报》后来对虚假新闻事件进行了公开道歉,但是仍给作协带来了极其不利的社会影响,使作协无缘无故遭受社会的声讨之声。该报道的记者也因为自己的失职而被报社辞退。
案例2.3 丈母娘婚宴上送400万元宾利轿车
【案例概述】
国庆长假期间,一则“丈母娘婚宴上送400万元宾利轿车”的新闻,在社会上引起极大关注。该报道首先刊登在南京《金陵晚报》上。文章说,10月3日,一对新人在马鞍山太白大道上一家很气派的大酒店举行婚宴。新郎和新娘都是本地人,新娘的父母做矿产生意,家庭条件十分优渥。新郎的父母都在民营企业工作,是普通的工薪阶层。虽然张先生家庭条件普通,但是相貌十分英俊。当时婚宴的价格是一桌5888元。婚宴上,张先生的丈母娘当场宣布,赠给女婿一辆价值400万元左右的宾利牌轿车。新郎听到丈母娘给自己一份如此大礼,直接当众跪下。10月5日,《金陵晚报》又刊出后续报道———《赠豪车丈母娘作出回应知情人披露另一细节单身汉婚宴上受刺激竟咆哮父母》。文章称:婚宴当晚,一年轻男性宾客看到丈母娘送豪车一幕,竟在众目睽睽之下咆哮父母“没百万生我干嘛”。该新闻一时在社会上造成了不小的轰动,但是据记者的后续调查,发现报道的时间地点人物等细节对不上。而报道中提到的位于马鞍山市太白大道上的所有中高档酒店也均否认在10月3日晚接待过5888元/桌的婚宴,以及酒店内发生过“丈母娘送宾利”的事。最终,参与采写稿件的通讯员承认采访不扎实,打了擦边球。他表示,一位爆料人在和几位朋友聚会时,听说马鞍山一些青年人结婚,婚礼搞得很气派,有丈母娘送车送房。爆料人就把这事告诉了崔某某。两天后,崔某某在马鞍山一家论坛上看到一则“丈母娘婚宴送豪车”的帖子,以为是发生在马鞍山的新闻,就和南京这家报纸的记者取得联系,两人向马鞍山一家酒店了解情况。而对方服务员模棱两可,既没有肯定也没有否定,两人就写成了“丈母娘婚宴送宾利豪车”的新闻。
(来源:《金陵晚报》2013年10月4日第11版)
【案例评析】
对于本篇报道来说,记者明显犯了捕风捉影,道听途说的错误。先是爆料人在朋友聚会上听说了马鞍山一些青年婚礼搞得很气派,后又在马鞍山论坛上看到了“丈母娘婚宴送豪车”的帖子,没有经过任何查证就主观认为帖子讲述的内容是发生在马鞍山的事情。对于一则网上的帖子,记者不仅没有在第一时间对其真实性加以考量,甚至没有搞清楚新闻线索的五要素是什么,对事件发生的地点张冠李戴就擅自把自己听说、看到的一些皮毛加工并爆料给了报社的记者。而作为报社的记者,在对新闻的基本事实进行查证的过程中,缺乏认真严谨的态度,对于服务员模棱两可的回答没有继续追问,而是默认为服务员做了肯定回答,从而把服务员作为婚宴的目击者和证人,这是采访极其不扎实的表现。记者用打擦边球的态度进行报道,而在该虚假新闻出炉之后又在第二天刊登出了关于该婚礼的后续报道,称一年轻人在目睹丈母娘送宾利后当场斥责自己的父母“没有百万生我干嘛”。既然婚宴为假,那么想必如此不孝、不懂得感恩的孩子,也是记者杜撰出来的吧。如果第一篇新闻是由于采访不扎实而根据道听途说写成的,那么第二篇后续报道则完全是记者在无中生有的恶意炒作。为了造成一时的轰动效果,记者不惜一次又一次的捏造关于拜金、不孝的人物和新闻事实,给读者的价值观带来了错误的导向,败坏了社会风气。即使在黄金周抢占了报纸头条,却与新闻职业道德的起跑线相差甚远。
案例2.4 温州乞丐流浪9年回家获700万拆迁补偿
【案例概述】
2004年7月,家境贫寒的温州男子朱景从家里出发,远离家门闯荡自己的事业。因为连连亏本,朱景9年来风餐露宿乞讨流浪,甚至染上了严重的肺结核。今年3月27日,经过50天的治疗后,萍乡救助站将病情好转的朱景送回家乡浙江温州。悲喜交集中,哥哥朱忠告诉失踪9年的弟弟,前几年家乡搞城中村开发,他获得了700余万元的补偿金。但是真实的情况是,该男子并非叫朱景,而是叫朱景修,家住平阳县昆阳镇后垟村。老家的房子建于1997年,是那种成排的落地房,兄弟俩拥有其中的1间,共4层。下面2层是哥哥的,上面2层归朱景修。在朱景修离家前后,老家的房子没有任何变化,离家期间也未有征地和拆迁。而朱景修离家后,村里曾按人头分过安置房。哥哥朱阿忠说,他和弟弟一起买了一套,弟弟这份钱是他出的。该报道中所说的当事人获得“700余万元的土地补偿金”等关键信息系救助站人员转述他人的说法。
(来源:《信息日报》 2013年4月7日第9版)
【案例评析】
对于该篇虚假新闻来说,记者显然是缺乏深入的调查和了解的。《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中对于新闻真实性的要求提到了“确保新闻要素准确”。但是对于新闻中最为关键的信息,竟然是救助站的人员转述他人的说法。更让人大跌眼镜的是,记者竟然把当事人的名字都写错了,而且文章最大的新闻点—— “700万土地补偿金”这一信息也没有经过记者的走访调查的确认,也是直接从救助站人员口中转述的。记者把自己采访过程中道听途说的消息当做新闻事实写进了新闻报道,用当下的社会焦点问题“拆迁”做噱头,用“700万”做诱饵,试图来吸引社会关注的目光。据当地政府部门人士透露,由于人多地少,当地一户家庭只能分到1亩地左右,被征用的话1亩地能拿到20来万元。我们可以计算一下,如果朱景修拿到的是700万元的拆迁补偿款,那么就相当于征用了35亩地,这差不多是一个村民小组的土地面积的总和。对于稍微了解一些国家政策、懂一些土地问题的记者和读者来说,就知道这是不可能发生的。而记者也缺乏对于这方面知识的了解,轻信了谣传。一个流浪汉突然拥有700万,这种跌宕起伏的前后对比的确够“新”,也充满了正能量和人间温情,但是一旦被揭发为虚假新闻,将会给当事人带来不小的心理压力,是对朱景修及其家人的伤害。
案例2.5 女大学生捡剩馒头充饥近两年
【案例概述】
刘维(化名)是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一名学生,家境十分贫困。学院每月给她140元的困难补助,但她为了攻读“双学位”,竟舍不得多花一分钱。她从未在食堂里掏钱买过饭菜,而是每天到食堂捡别人吃剩的馒头和饭菜度日,且长达两年之久。据其饭卡消费记录显示,2004年一年内她只花费了8.35元。对于刘维来说,最大的奢侈就是一个星期到水房花0.15元打上一瓶开水。此事经当地新闻媒体报道后,得到了社会的普遍关注。一些企业、单位和热心人士纷纷打电话到学校,要求对这名女大学生进行资助。1月14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有关负责人发表讲话,澄清事实。该同学系独生子女,其父母均是江苏无锡市某厂的在岗工人。她是困难学生,但不是特困生。该同学2003年9月入学后交清了一年级学费,并有银行存款,当年获得学校核发的三等专项困难补助,标准是100元/月。2004年该同学继续获三等专项困难补助,标准提高到140元/月。同年,经学校审核,该同学享受国家专门为贫困生设定的二等奖学金(该奖学金免除其当年学费,另加4000元现金奖励)。经统计,该同学两学年累计共获国家和学校资助1万多元,其中,6400元直接为生活费用补助。根据武汉地区生活水平测算,该同学的学习生活经济来源能得到基本保障。
(来源:《长江日报》2005年1月7日第5版 )
【案例评析】
在该篇报道中,记者明显犯了捕风捉影的错误。《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中对于新闻真实性的要求包括“报道新闻不夸大、缩小、歪曲事实”。记者仅仅根据刘维这张伙食卡上一年消费8.35元这一表面现象,就得出了她家境贫寒,每天靠在食堂捡拾别人吃剩的馒头和饭菜度日,而且最大的奢侈就是打一瓶一毛五的开水的辛酸故事的结论。这是一种用夸张的手法对事实的歪曲,是一种并不具备确凿根据下的主观推断,因此也无法支撑起新闻报道。除此之外,在报道引起社会关注之后,我们可以从学校负责人所做的一系列澄清行为看出,记者在前期的采访工作中不仅没有采访该同学本人,而且没有向她所在的院系干部和同学及学校学生管理部门进行核查。这种采访不扎实的行为,不仅违反了新闻报道的基本原则,更是“道听途说,捕风捉影”型虚假新闻产生的最主要原因。而且在其他媒体不断跟进的效果下,引起了社会上爱心人士的关注,他们纷纷表示要资助刘维。因此,虚假新闻也是对他们的善心的一种欺骗和浪费。即使作者本是出于帮助刘维的目的,但是这种出自善意的虚假新闻也是一种欺骗行为,不仅有违新闻的真实性,而且会产生“狼来了”的恶劣后果,一旦这种负面影响长期积累,就会破坏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从而加剧社会的冷漠。
案例2.6铁道部谋划成立三大集团
【案例概述】
2012年6月18日,《经济观察报》刊登了一则这样的新闻:记者从相关部委、铁路建设系统及相关大型国有企业的高层等多个消息渠道证实,铁道部正在谋划成立三大集团,分别为投资集团公司、建设集团公司和运营集团公司。三大集团公司成立后,铁道部将相关业务板块分别注入新公司,铁路业务运行铁道部不再插手,只负责行业监管和法规政策的制定。据铁路系统知情人士透露,三大集团的具体方案为,铁路投资集团公司未来主要负责铁路建设领域的融资和投资,铁路建设集团主要负责铁路项目的规划、建设、施工等,铁路运营集团则由铁道部的运输局剥离后成立,主要负责下属运输公司的各项运输内容,及对全国运输实行统一指挥。上述人士称,三大集团成立后将划归国资委,改革初步方案或将在10月前落定。其后,新华网发表消息称,铁道部宣传部接受新华网记者专访时表示,《经济观察报》的报道纯属谣言,并对其谣言可能造成的后果保留依法追究责任的权利。6月25日《经济观察报》在头版刊出《致歉声明》,称该篇报道文章内容完全失实,没有严格履行新闻采访程序,而是搜集以往有关专家言论和网络论坛信息整合而来,尤其是未向铁道部有关部门进行核实。相关责任人和记者也受到了相应的处分。
(来源:《经济观察报》2012年6月18日第1版)
【案例评析】
“捕风捉影,道听途说”类型的假新闻的最大特征多为新闻的产生有一定的消息来源,但是不够可靠和准确。在传统的新闻采访活动中,这种类型的假新闻往往由于记者在采访中听信了周围群众和被采访者的私下议论和误传而产生。但是随着互联网的日益普及,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建立在鱼龙混杂的互联网信息上的“道听途说”型假新闻。以《筹组三大集团铁道部政企分开》为例,这篇将近3000字的报道,竟然全部都是记者通过搜集以往有关专家言论和网络论坛信息整合而来,完全没有进行任何的新闻采访活动。在新闻报道的原文中,类似于“据铁路业内人士称”、“据系统知情人透露”的表述多达9次。唯一出现的一位具名专家的消息来源——“北京交通大学教授赵坚”,其作用也是提供观点而非阐述事实。有学者曾对《新闻记者》十年来的“十大假新闻”进行分析后发现,在其曾揭穿过的100篇假新闻中,仅有14篇使用了准确的消息来源。可见不确切的消息来源已经成为假新闻产生的重要因素之一。美国职业新闻记者协会(SPJ)1996年制定的《职业伦理规范》中明确规定:任何可能的时候,都要指明消息来源,使公众应该有尽可能多的信息来判断消息来源的可靠性。而本文的记者在采用了网络消息后并未认真查证其来源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导致文中没有出现任何可以证实其身份的表达,使采访对象更像是神秘嘉宾,这种打擦边球的行为使新闻报道的真实性打了一定的折扣。最终,由于这篇报道给铁道部所带来的不良的社会影响,该记者也受到了除名的处罚。
案例2.7 夜上黄山 谁让救援队变敢死队?
【案例概述】
12月12日,18名复旦驴友被困黄山未开发区域。他们共拨打了四次报警电话。前三次报警电话中,接警人没有听明白,报警人也没有公开学生身份,因此没有引起足够重视。事隔多日以后,舆论始终纠缠于一个问题,而且这个问题和这个18人团队中一个叫施承祖的27岁青年发给自己远在上海的二姨父的那条短信有关。短信内容很简短:“黄山,GPS30’07.696。118’11.694。救命,有18个人。”据知情人介绍,外界并不知道,在这个短信发出去之前,18个学生已经有过三次电话报警,虽然电话拨通了,但因为种种原因,报警无一成功。可以确定的是,在报警的时候,他们没有说,或者是没有来得及说自己复旦大学学生这个身份。三次报警失败后,一个叫施承祖的队员想到了自己上海的亲戚。当时的说法是,他二姨父影响很大,如果向他求助,绝对有效。于是施承祖编辑了这条短信。随后的一系列事情证明,最后一次报警,让上海和安徽两地都迅速行动起来。在随后所有公开信息中,前三次报警信息从没有被人提及。黄山方面则坚称只接到了上海方面发来的信息,没有接到过直接打来的报警电话。最终,动用了230名实地救援人员,并付出一条生命的代价后,这18个人安全出山。
(来源:《成都商报》2010年12月22日第18版)
【案例评析】
据该报道称,复旦学生“三次报警失败后,一个队员想到了上海的亲戚。当时的说法是,他二姨父影响很大,如果向他求助,绝对有效。”而这段加引号文字其实是记者在采访中听说的,且未加核实,就轻率的写进了报道中。记者的这种采用来源不明的信息的行为,就属于因“道听途说”且未加核实而造成的虚假新闻。后来,这篇报道通过一些网站的转载,引发了网友对“影响很大”的“二姨夫”是谁的网络猜测。再后来事情不断恶化,网友对上海和安徽两地警方的正常救援行动产生质疑,给沪、皖的公安部门带来了较大的舆论压力。
后经证实,“二姨夫”确有其人,但并非“影响很大”,而不过是一个普通的上海市民。正是因为记者没有找当事人核实文中提到的“二姨夫”的真实身份,也没有向上海警方核实报警人的身份,只是引用了其他人的说法,结果本是一篇简单的“搜山救人”的文章,却因为一个“影响很大”的二姨夫的出现,使救人的警察陷入了舆论的漩涡,承担本不应承担的社会舆论压力。这实际上就是记者没有认真履行自己核实的义务,也没有遵循“涉及矛盾冲突,务必要采访当事双方的意见”这一新闻采访的基本原则。加上部门负责人审稿不严、责任编辑简单采用,最终造成了失实报道被刊发出来,引发了不和谐的社会舆论之声。
案例2.8比尔·盖茨遇刺
【案例概述】
2003年3月29日上午11时左右,《中国日报》网传出一条令全世界震惊的消息——比尔·盖茨在出席洛杉矶的一个慈善活动时遭暗杀。该新闻很快就被新浪、搜狐等网站转载,有的网站甚至还决定为此“特大新闻”迅速赶制专题,但不到1小时的时间,各网站又迅速将此消息撤下。与此同时,《中国日报》网站刊登了一张原始文章的截图,同时追加报道:“此消息在CNN网站上出现大约半个小时后,不知何故CNN网站又将此新闻稿撤除。到目前为止,美国其他媒体和通讯社均无此消息的报道。”12点,搜狐与微软高层联系后发布了第一条辟谣新闻。12时27分,《中国日报》网正式辟谣:微软公司致电中国日报网站,称该消息是2002年愚人节的恶作剧内容,不知何故3月28日又出现在CNN的网站上。当天,红网等网站证实,该篇虚假新闻的原始出处不是CNN网站,而是伪造的CNN网页。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03年3月29日)
【案例评析】
本篇新闻是典型的“道听途说”型的虚假新闻。中国日报网的编辑在寻找新闻线索时,误把伪造的CNN的网站当成的真正的CNN,因此把一个英文玩笑网站的“新闻”内容当成CNN的新闻,翻译成中文发在了自己的网站上。媒体在编辑新闻时采用了毫无权威、可信可言的信息来源。而该信息的内容竟然还是一年之前的愚人节恶作剧。而扩大了虚假新闻传播范围的罪魁祸首是,在中国日报网的信息发出之后,新浪、搜狐等国内知名网站纷纷转载。
如果仅从事件的轰动性来考虑,网站的纷纷转载行为也是有其可理解之处的,毕竟比尔·盖茨作为世界知名人物,其死亡事件无论从重要性还是显著性来看都是极具新闻价值的。也正是因为网站的疯狂转载,从国内扩散到国外,惊动了微软公司出来辟谣,使虚假新闻在一个小时之内就被揭穿。但是在整个事件中,网站编辑的把关作用是完全缺失的。其实对于如此重大的一个事件,网站编辑完全可以查看一下除了CNN之外的国外网站,做到“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正如中国日报网在后来发布的说明中所说:“美国其他媒体和通讯社均无此消息的报道”。试想,如果该新闻为真,怎么会出现外媒集体失声的现象呢?在互联网新闻时代,编辑们往往习惯于“抢新闻”,追求新闻发布、更新的速度。于是单纯的求“快”而忽视的新闻的“真”,也成为了如今网络虚假新闻如此盛行的最直接原因。
案例2.9上海方言“嗲(dia)”字收入《牛津英语词典》
【案例概述】
10年前,《牛津英语大词典》编辑部决定斥资3400万英镑对1928年的初版进行全面修订。然而,10年来进展缓慢,而网络语言层出不穷。为了与时俱进,编辑部决定优先收录一些“时髦”的词。在新一批词条中,来自中国上海的常用词“嗲(dia)”也榜上有名。在牛津英语词典中,“dia”被定义为名词,意指“嗲的事物”,用作感叹或者表示同意,此外还加入了“diaist(嗲人)”、“diaistic(嗲的)”、“diaism(嗲主义)”等相关词汇。而在中国的新华字典中,“嗲”用来形容撒娇的声音或态度。追溯“嗲”的历史,“嗲”源自吴方言上海“洋泾浜”英语的“dear(亲爱的)”。因为“dear”的上海“洋泾浜”英语发音接近“dia”,于是推定上海话“嗲”源于英语“dear”,主要用于形容女子和小孩撒娇的声音或态度。后逐渐从上海流传至全国并被广泛使用。文中称,由于上海作为国际大都市的知名度越来越高,“嗲”字此次也便由“dear”“出口转内销”变身“dia”,回到英语世界。自3月19日该新闻被《竞报》率先报道后,逐渐开始被不少网站转载。但真正“大红大紫”,还是一周以后。3月26日,《广州日报》登了一篇类似报道。这篇报道在一两天时间内,被上海、北京、武汉、杭州等地的多家报纸转载,新加坡《联合早报》也对该消息予以了转载。同时,电台、电视台、网络也开始铺天盖传播这条消息。而该新闻的出处,是一个名为“敌托邦的栖息者”的博客。该博客2007年4月6日的博文内容与报道《“嗲(dia)”字被收入牛津英语词典》中完全一致,所举例句也全部在报道中出现过。该博客内容显示,其作者为一名在上海学习的台北年轻学生。所谓“嗲”(dia)字被收入牛津英语词典“乃其恶搞也”。
(来源:《竞报》2008年3月19日)
【案例评析】
一则愚人节新闻,竟然让《竞报》、《广州日报》等著名大报竞相折腰。而该新闻的出处,竟然是一名在上海学习的台北年轻学生———网名为“敌托邦的栖息者”的博主。再来看报道的内容,也与博文的内容基本一致,博主所举的例词、例句也全部在报道中出现。那么我们不禁要问,作为记者,本应亲身实践去采访调查获取新闻的过程又体现在哪里呢?这是不是一种对别人的劳动成果的窃取行为呢?黄远生曾提出记者要有“四能”修养:“能想”、“能奔走”、“能听”、“能写”。但是,在互联网的兴起的新时代,不少记者更习惯于坐在自己的电脑前面通过网络寻找线索,用电话和网络聊天工具进行采访,能“奔走的记者”也越来越少见了。先不讨论这样的做法是否适当,面对一条新闻线索,记者首先应该要去进行调查、核实,才能判断该线索是否有新闻价值。而该虚假新闻的记者不仅没有对博文的内容进行质疑,而且直接把博文内容搬到了自己的新闻报道中,是一种极其不负责任的态度和对工作懈怠行为的体现。
除此之外,还值得我们去思考的是,一名学生的愚人节玩笑,为何会把如此多的媒体“玩弄于股掌之间”?在该学生的博文下面,可以看到这样的评论,“我就发现了你最近很会瞎掰 ”、“传统媒体中计了!!! ”,其后还附有某大型网站转载其杜撰的新闻的链接。而《广州日报》作为中共广州市委机关报,在这次虚假新闻的传播中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因此,在互联网时代,如何提高媒体的社会责任意识和新闻记者的识别能力和判断能力,值得我们认真的思考。
案例2.10 英皇高层证实功夫巨星洪金宝去世
【案例概述】
2007年,南京《现代快报》上刊登了一则“功夫巨星洪金宝”去世的报道。该报道称,记者是从香港同行处获悉这一噩耗,在紧急联系上香港英皇的某位高层后,对方证实了这一消息。到记者截稿时止,洪金宝的死因尚未明朗,只知道他不是在香港去世。香港媒体得到消息后,赶赴洪金宝的家以及他在港投资的一间酒吧打探情况。据悉,11月30日,洪金宝在广州参加活动时身体还非常健康,并无异样。很快,洪金宝长子洪天明公开回应“洪金宝去世”的消息是不实报道,他透露洪金宝正与其小儿子洪天照在山东拍摄电视剧《少林僧兵》。香港知名武术指导刘家良的弟弟刘家荣是洪金宝从小玩到大的朋友,他听到这个消息时也吓了一大跳,立刻拨通洪金宝的电话进行求证,在和洪金宝通话之后,刘家荣向媒体证实:“现在洪大哥身体状况良好!”《现代快报》文娱编辑部始终坚持,这个消息曾经得到洪金宝的经纪公司——香港英皇公司的确认。但英皇公司却矢口否认。后北京娱乐信报记者向报道该消息的南方某报记者求证,她回复的短信上仅有“我被整了”四个字,并不再愿意透露其他具体细节。而一位港台媒体的同行则表示,他们也收到过这样的消息,但证实后却发现是虚假新闻。
(来源:《现代快报》2007年12月9日第A11版)
【案例评析】
身体状况良好的大活人竟然被媒体报道说已经去世,《现代快报》作为我国最大的新闻单位——新华通讯社办的一张面向江苏公开发行的都市类日报,出现这种致命性的错误实在是不应该。有知情网友称,该消息来源于12月8日晚发在天涯社区的一个帖子,是有人在照搬几年前“罗家英猝死”等虚假新闻的把戏。从现在来看,对于当时报道该虚假新闻的记者到底得到了什么风声,又是从哪里得到了所谓的回应,我们都无从得知。但是,记者不是网民。虽然网民随意发帖也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行为,但是记者不能任由自己也成为网络谣言的传播者。因为记者工作的公开性、权威性的性质决定记者必须对自己的报道的真实性负责。但是在一切都是不确定的前提下,记者怎么就敢把这种未加核实的消息堂而皇之的写进了报道中呢?笔者猜测,不过是因为获得了如此具有吸引力的“猛料”而想抢先一步做出独家报道,所以就忽视了真实性的考察而轻信了所谓爆料人的承诺。而对于一个具有较强新闻素养的新闻人来说,新闻的真实性比新闻的轰动性要宝贵的多,因此记者必须要亲自去考察所获的线索的真实性。而该记者正是犯了这样的错误。反观香港媒体,同样的收到了该新闻的风声,港媒的记者首先做的就是去核实新闻的真实性,在确定是虚假新闻之后,果断放弃。这种严谨、精确的职业素养也是值得大陆媒体学习的。报道娱乐新闻没有错,但是如果把新闻当成娱乐,那可就大错特错了。
上一条:虚假新闻类型三:发挥想象 添枝加叶 下一条:虚假新闻类型一:无中生有 凭空捏造
评论
|
|
匿名发布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 |
共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页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