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传播职业道德典型案例评析》上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传播职业道德典型案例评析》上 > 正文
第三章低俗新闻典型案例 导读
时间:2021-12-28
【本章导读】
新闻低俗化现象不仅损害群众的精神家园,污染社会风气,也损害新闻媒体的公信力,损害新闻工作者的形象。探究新闻报道陷入低俗化的成因,可发现,有媒体自身的认识问题,有受众需求的驱动,也有社会语境的影响,具体来说:
首先,从社会语境角度分析,受消费主义思潮影响,视听率和刺激消费成为现代媒体新闻报道的重要诉求。现代社会,由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生产力大幅提高,物质财富不断得到增长,商品如同空气一般弥漫在我们周围,构成了大众消费异常丰盛的表象。在传统社会里,物质产品构成商品的主体,而如今,精神文化产品、服务、甚至人类本身都能成为商品用来消费。消费已经成为我们这个世界的伦理,著名社会理论家鲍德里亚就说过,消费主义“它正在毁坏人类存在的根基。毁坏自古希腊以来欧洲思想一致在神话根源和逻各斯世界之间维持的平衡。”当社会的一切都能塑造成商品,商品逻辑成为社会的主导逻辑形式,也就意味着,消费主导了这个社会的一切话语,社会成为“消费社会”。在消费社会的形成这一过程中,国家与政府各种鼓励消费的政策也起到了决定作用,比如加薪、降息、鼓励投资与工作时间缩短、延长节假日等等。在这种社会语境中,大众传媒成为建构现代消费观念及推动现代消费行为盛行的手段,于是,低俗的新闻报道一方面难以避免地沦为了刺激消费的手段,另一方面也成为满足消费的精神商品,注重视听率成为媒体工作的重要诉求。
第二是从传播者自身角度来讲,媒体的新闻观念有偏差,唯受众需求至上。低俗新闻往往有一个合理的理论包装,就是受众需求和新闻的“可读性或可看性”。在很多媒体心目中,“可读可看性”就是寻求感官刺激,例如对暴力细节血淋淋地描绘,赤裸裸地性挑逗等等,这种可读可看性越强,越能满足受众需求。而不分良莠地重视受众需求,根源于现代媒体的尴尬处境。我国媒体已实行政企分离、独立经营、自负盈亏的改革,主宰媒体话语的可能不再是国家的主导文化或政治因素,同时,精英文化也由于受众群体数量有限,而在媒体话语体系中逐渐被边缘化,取代主导文化和精英文化的是早已被消费主义观念浸淫的大众文化,大众文化中大众的需求无疑是至关重要的,于是,低俗新闻就包装着受众需求的合理外衣堂而皇之地登上了媒体舞台。
第三从受众心理角度来分析,对轻松娱乐刺激的追求,对严肃信息的解构和反叛,是压抑化生存状态中人们的释压途径。界定人们处于压抑化生存状态是因为,转型时期的中国百姓,一小部分人把握了体制转换带来的机遇,在市场经济中取得了丰硕的收获,但是大部分人无力接受社会巨变的挑战,在市场经济的沙滩上搁浅,很多百姓陷入物质和精神双重安全感的失落。处于现代生存压力和失落中的人们,内心常常充满了焦虑、压抑、冲突和失落。在这种状态下,人们需要感情和心灵的刺激,以证明自己生命的存在和活力,也需要一种情绪的释放和狂欢,以从沉闷单调的现代物化生活中获得暂时的解放,而低俗化恰好满足了人们的这一要求。低俗化往往披着轻松娱乐刺激的外衣以人们不易察觉的范式呈现出来,低俗也与色情、暴力、娱乐、迷信等如影随形,于是,低俗的新闻报道就在受众的需要和媒体的迎合之中渐行渐壮大起来。
新闻低俗化的表现方式千姿百态,但大体可以总结出以下几种类型:
一、热衷于色情的黄色新闻。西方对黄色新闻的定义是“用极度夸张及捏造情节的手法来渲染新闻事件,尤其是关于色情、暴力、犯罪等方面的事件,进而达到耸人听闻、扩大报纸销量为目的的新闻报道”。黄色新闻发展到现代社会已与色情紧密联姻。本节案例关注了以下问题:黄色新闻中着力刻画色情细节、用情色符码牵强附会新闻事件的恶性标题党新闻、纯粹以“性”和“性器官”为看点的低俗炒作、过度关注明星艺人的性丑闻,公开传播涉性新闻传授情爱技巧、体育新闻报道的色情化、社会新闻中大尺度报道涉性事件、在正面人物报道中浓墨重彩书写低俗色情故事。在选取了代表性的案例之后,本节分别从报道所引发的新闻伦理冲突和危害、新闻媒体的价值取向、媒体的社会责任和职业操守、通俗的娱乐类报道应保持的职业水准和道德底线、过度色情传播对社会道德风俗的影响及青少年的危害、男性与女性不平等的权力关系及性别歧视、 新闻当事人的隐私权等角度对相关问题进行了分析论证。
二、渲染暴力与血腥的恐怖新闻。暴力与血腥是现代媒体吸引受众的法宝之一,但同时,暴力和血腥是把双刃剑,新闻媒体渲染暴力与血腥的行为也广受诟病。本节选取了新闻媒体在暴力恐怖事件报道中的失当行为,如热衷于报道校园暴力事件、热衷报道针对儿童的凶杀事件、过分地渲染暴力血腥现场、夸张地描述暴力细节、对暴力恐怖事件报道态度冷酷冷漠、对暴力恐怖事件的犯罪分子表示不当的同情或批判立场不明确、体育传播中的语言暴力,等等。然后从心理学的去敏感化效应、传播学的拟态环境理论、行为主义心理学的理论、民粹主义思潮等视角,来论证媒体报道行为失当带来的危害,如可能导致青少年对暴力脱敏,形成暴力思维,产生模仿的冲动,增加青少年暴力犯罪的几率;也可能导致人们对暴力事件习以为常,从而变得麻木和冷血,影响人们对善恶和美丑的清醒判断,导致社会价值观和道德观变异;还可能渲染恐怖气氛,使民众产生心理恐慌,影响社会安定。同时,提出了一些避免报道失当的建议:如何强化媒体的正效应、如何帮助社会在危机时刻达成共识、如何理性地对待暴力事件中的犯罪分子、如何杜绝渲染“幸福的暴力”等等。
三、追踪明星隐私,炒作绯闻丑闻。现代社会,“明星”通常约定成俗地指代娱乐艺术界的知名人士,他们不仅是娱乐经济和眼球经济中的大赢家,也是大众媒体攫取利益的“工具”之一。媒体着力挖掘明星的消费功能,而忽视明星传播艺术、传承文化的本体功能,所以,在报道明星时就热衷于追踪明星隐私、炒作绯闻丑闻,制造各种低俗话题供受众消遣。本节盘点和选取了明星报道史上较为经典的传播案例进行评析,如:《东周刊》曝光刘嘉玲受虐时拍下的裸照、“艳照门”事件中的媒体狂欢、明星们与“狗仔队”的交锋交恶、北京《明星·BIGSTAR》周刊对明星住所的大揭密、媒体助推“丑闻经济”大行其道、炒作明星出轨和明星绯闻、严肃时政新闻中穿插明星隐私与八卦、明星“诈捐”与媒体公关,等等。在这些报道案例中,隐私权与知情权问题、明星的消费功能及精神功能问题、娱乐新闻对社会道德和人们价值观的引导问题、娱乐报道中媒体社会效益与经济利益博弈问题、明星与公益慈善的关系问题、明星自身理想人格和道德追求问题、娱乐报道手段的正当性问题,等等一一凸显,本节案例分析对此充分关注和论述。
四、灾难报道中的人文缺失。灾难报道一般可分为两类,即自然灾难报道和社会灾难报道。在灾难报道中,人文关怀是应该贯穿报道始终的,人文关怀是人类苦难的“温柔抚摸者”。但事实往往与愿望相违背,灾难报道中常见缺乏人文关怀的行为有:对受难者或家属进行二次伤害、不重视生命权、热衷空洞的煽情、渲染灾难中的血腥暴力及伤亡痛苦、不尊重受难者隐私、践踏受灾群众尊严、灾难报道中政治意识形态控制泛滥等。要想让人文关怀的光辉永远照耀灾难报道,需要从伦理、心理、法理等多个层面来帮助新闻工作者更新思想观念、改变行为方式。新闻工作者首先应当以人道主义为基本伦理原则和要求,以人的生存和人的尊严为最高目标;还要增强传媒良知,增强道德责任感,树立对对社会负责,对受众负责、对传媒自身负责的意识;媒体要改变传播观念,不要将受众当作冷漠的看客,而应是独立的、有尊严、有同情心的传播对象。在灾难报道中,需要关爱受难者心理,给予他们力所能及的心理救助,发掘灾难事件中的正能量。同时,还要遵循“知情同意”的原则,遵守新闻工作职业准则,等等。
五、宣扬迷信和伪科学。伪科学是指把没有科学根据的非科学理论或方法宣称为科学的某种主张,如伪气功、伪养生论、“永动机”、“水变油”、特异功能、“外星人”、“世界末日”的“科学预言”,等等。迷信是指人类对超自然力量的崇拜和信仰,是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虚幻的歪曲的反应,是愚昧落后的表现,生活中常见的抽签、卜卦、算命、看相、测字、请神、驱鬼、看风水、符水治病等都是封建迷信活动。迷信和伪科学,其虚假的本质昭然若揭,也早已被现代科学证伪,但是仍有媒体前赴后继地为他们鼓吹和呐喊,也不断有民众拜倒在伪科学和迷信的“淫威”之下,这到底有何历史成因?有何社会心理和受众心理基础?媒体与伪科学或迷信的当事人采取了什么传播策略来神化伪科学、愚化受众迷惑民众?在低俗和娱乐之风盛行的传播环境中科学传播遭遇了怎样的困境?科学传播如何才能战胜伪科学传播?科学传播应遵循哪些基本特征和规律? 此节案例评析将对此作详细分析解答。
总结分析新闻低俗化典型案例,目的在于引起媒体从业人员重视和正视这些问题,意识这些问题带来的巨大负面影响和社会危害,从而自觉走出低级低俗的报道误区,为人民群众奉献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粮。
上一条:低俗新闻类型三:追踪明星隐私炒作绯闻 下一条:第二章有偿新闻典型案例 小结
评论
|
|
匿名发布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 |
共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页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