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新闻侵权典型案例 小结

作者:龙剑梅 李伟 张微 王静 龚姝 时间:2021-12-28

【本章小结】

从本章的案例中可见,虽然我国对保护公民的名誉权、隐私权和肖像权都做了相应的法律规定,但新闻侵权的事件还是频频发生。找寻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我们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市场经济驱使新闻媒体追逐经济利益,削弱了自身的社会责任。如今大多新闻媒体实行企业化管理,市场强调优胜劣汰,这意味着媒体在把社会利益放在第一位的同时,也把追求经济利益以满足自身生存、发展的需要放在重要的位置。但是,有些媒体为了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淡化了自身的社会责任意识,削弱了自身的社会公信力。有的报纸、杂志、电视、网络等媒体为获得更高的发行率和收视率,增加广告收入,提高经济收益,不惜牺牲公民的人格权益,采取捏造事实,进行虚假报道、大量曝光公民隐私,或者以营利为目的而故意采用公民肖像的做法,不仅侵犯了公民的合法权益,而且损害了新闻媒体的社会公信力和美誉度,对于媒体自身来说,无疑是在自毁自残。

2、部分新闻媒体及从业人员对于保护公民人格权的法律意识淡薄。我国宪法明确规定,公民的言论自由受法律保护,新闻媒体的报道权和批评监督权是新闻自由的体现,也受到法律的保护。为保障公众的知情权和行使媒体的舆论监督权,媒体不仅报道公众应该知道的一切新闻,而且还对各种腐败、违法现象进行批评监督,以保证权力的健康而有效的运行。但是,由于有些媒体和新闻工作者对其所享有权利的滥用,往往会导致新闻侵权的发生。新闻媒体以满足公众知情权为由,大量曝光公民尤其是公众人物的个人隐私,却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行为侵犯了公民的隐私权。

3、少数新闻工作者自身的职业素养不高,职业道德缺失。作为一名新闻人,应把新闻事业作为一项崇高而神圣的职业,坚持新闻报道的真实、客观、公正,追求准确的新闻报道,绝不捏造、散布有关他人的虚假事实,不以侵犯他人的隐私作为获得经济利益的途径,合法使用他人肖像。但在新闻实践中,有些从业人员却不惜以侵犯公民的合法权益来满足自身的经济利益,新闻人员自身职业精神和道德的缺失,使得虚假报道层出不穷,娱乐八卦新闻充斥媒体以及名人肖像被任意运用在杂志和网站上。

4、相关法律法规建设的不完善。目前我国还没有一部新闻专门法,对新闻事业的管理缺乏严格的法律规定。我国关于名誉权、隐私权和肖像权等人格权的法律法规系统还不完善,只是由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分散保护。例如,我国没有对公众人物的人格权作出明确的法律规定;对肖像权的保护范围定义的过窄;网络隐私权法律保护的不足等。正是关于公民名誉权、隐私权和肖像权的法律保护的漏洞的存在,使得新闻侵权频频发生。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4方面预防和避免新闻侵权事件的发生。

首先,媒体需要明确自己的社会责任,严格遵守新闻报道原则和新闻规律。要遵循真实、客观、公正、平衡的报道原则,对记者采访的稿件要严格把关,检验是否符合这些原则,是否有侵犯别人权益的问题存在,努力提高媒体自身在受众心中的公信力和权威性。

其次,媒体及新闻工作者要提高自身的法律意识,保持新闻自由与公民合法权益之间的平衡。新闻媒体在享有一定的新闻自由的同时,应自觉增强法律意识,承担起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在行使舆论监督权的时候,要特别注意是否侵犯了公民的合法权益,不能将自身权利置于公民权益之上。力求做到在未经严格核实的情况下,禁止失真失实的新闻报道。

再次,新闻从业人员要提高自身素养,做一个真正受观众、读者欢迎的新闻人。新闻机构和从业人员要经常加强各方面的训练,努力提高新闻从业者的政治素养、思想素养、道德素养,法制素养,提升业务能力,做一个准确传播信息、铁肩担道义的新闻人。

最后,国家要加快相关法律法规制度建设的步伐,尽快出台一部新闻法,用法律来规范新闻媒体和新闻从业人员的新闻传播活动。通过修改各种法律法规的方式,加强公民人格权法律保护的立法,完善公民名誉权、隐私权、肖像权的法律保护系统,严格按照法律规定处理新闻侵权纠纷案件,充分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

【拓展阅读】

[1]顾理平.新闻侵权与法律责任[M] .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年第1版。

[2]卢大振、卢建明.新闻侵权[M].济南:济南出版社,2004年第1版。

[3]房绍坤.侵权行为法案例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版。

[4]易志斌.民事侵权常见案例解析[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1版。

[5]董炳和.新闻侵权与赔偿[M].青岛: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1版。

[6]邓勇.公众人物新闻侵权研究[M].北京:线装书局,2010年第1版。

[7]苏成雪.传媒与公民知情权[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5年第1版。

[8]王强华、魏永征.舆论监督与新闻纠纷[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1版。

[9]孙旭培.新闻传播法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1版。

[10]张新宝.隐私权的法律保护[M].北京:群众出版社,1997年第1版。

[11]李烈群.未成年人保护法实例说[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1版。

[12]陈怡、袁雪石.网络侵权与新闻侵权[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10年第1版。

[13]钟瑛.网络传播伦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版。

上一条:第五章广告伦理失范典型案例 导读 下一条:新闻侵权类型三:新闻侵犯肖像权

评论

请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有关法律法规。
用户需对自己在使用本站服务过程中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
本站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内容。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匿名发布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