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假新闻  > 正文

媒体报道的标签化与“造神”现象:“北大学神”韦东奕辟谣假新闻

作者:王姜椰子 时间:2023-02-26

【摘要】2022年5月13日,自媒体平台上疯传一个6人博士团队4个月没破解的难题被“北大学神”韦东奕一晚解决。该信息一经发布便引起各平台网民的重大反响,再次将韦东奕推向“神坛”。但韦东奕在接受南风窗采访时表示:“没有这回事,这是假新闻。”本文以“北大学神”韦东奕辟谣假新闻为例,分析媒体报道标签化与“造神”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带来的社会危害,并对如何减少虚假新闻提出建议与对策。

【关键词】 网络谣言;虚假新闻;刻板印象;网络民粹主义

【Abstract】On May 13, 2022, it was rumored that a problem that a team of six doctors had failed to solve in four months was solved overnight by "Beihang University god" Wei Dongyi. The information, once released, caused a major reaction from netizens on all platforms, once again pushing Wei Dongyi to the "altar of god". But Wei Dongyi said in an interview with Southwindow, "There is no such thing, it's fake news." This article uses the example of Wei Dongyi, the "God of Northern University", to analyse the causes of labelling of media reports and the social harm caused by the phenomenon of "god-making", and to make suggestions and countermeasures on how to reduce fake news.

【Keywords】Internet rumours; fake news; stereotypes; online populism

【案例简介】

2022年5月13日,微博用户“贼叉”以聊天记录截屏的形式发布谣言称:一个科技公司建立仿真模型来模拟某产品的物理性能,其间有六个博士组成的团队搞了四个多月,但也没有解决。后来,通过北大同学找到韦东奕,就一晚上,他就把问题解决了:仿真数据和过往真实实验室的数据匹配率为99.8%。就此,韦东奕再次长时间高居微博热搜榜首,众多自媒体纷纷以此为噱头夸大宣传“韦神”,过度暴露其个人隐私,并添油加醋编造更多虚假信息为韦东奕立人设。随后,韦东奕本人接受南风窗采访表示:“确实没有这回事,这是假新闻。”微博用户“贼叉”公开向韦东奕致歉,称自己没有进行核实就发出。

【案例来源】

聊天截图

造谣:微博自媒体用户贼叉发布聊天记录截屏进行造谣

抖音截图

扩散:营销号发布短视频“以谣传谣”

辟谣:南风窗发布《“韦神”发声:别信热搜》报道

https://mp.weixin.qq.com/s/ootl3_Cby8Fat2fvmRJv9w

辟谣

2022年5月13日下午造谣者贼叉公开道歉,称自己没有进行核实就发出。

【案例分析】

一、虚假新闻产生原因

(一)事实核查缺位:媒体宣传造势助推谣言传播

后疫情时代下,各类自媒体账号为了抓住更多用户的注意力赚取商业利益,以捏造并散布各类网络谣言的方式追逐流量。本次事件发酵于微博用户“贼叉”发布的聊天记录截屏爆料,他通过夸大韦东奕在数学方面的能力来吸引网友关注,随后被众多自媒体账号转载发布到各大平台。除此之外,本次事件主流媒体和官方媒体也并未做好事实核查工作,例如人央视网在没有对信息进行核实的情况下就转载了哈佛打破校规招收韦神的谣言。在自媒体疯狂宣传和主流媒体不加核实传播的共同作用下,这则谣言迅速在网络传播扩散,独霸热搜榜首。

yangshi

(图为央视网发布的微博内容)

热搜截图

(图为相关造谣信息登上微博热搜)

(二)“膜拜式”狂欢:网友跟风起哄忽略新闻真相

移动互联时代下越来越多普通人走入大众视野,成为被仰望的存在。在本次事件中,作为北大助理教授的韦东奕因在数学方面的智慧受到网友们的崇拜。一方面,在各类媒体的狂欢式宣传下资本助推着网民的情绪,将韦东奕推向“神探”,并以“天才”“学神”的称号为其造势。在这种“学霸”光环的照射中,众多网友产生崇拜情绪,陷入网络膜拜式狂欢中。对韦东奕展开盲目夸赞与支持,以至忽略新闻真实性。另一方面,面对铺天盖地的信息推送,大多数网民的媒介素养较低,识别虚假信息能力较弱,如此海量的宣传内容影响着他们对于事实真相的判断,在一边倒的跟风式宣传中陷入“沉默的螺旋”,在不知不觉中接受谣言,忽略新闻背后的真相。

(三)刻板印象思考:大众认知中的天才形象

正如李普曼在《公众舆论》中提出的“刻板印象”这一概念,指出人们对于特定的事物所持的固定化、简单化的印象和观念。在大众普遍认知中,数学家、科学家、天才、神童等形象往往都具有超乎常人的高智商,因此对于具有与众不同的数学能力的韦东奕自然而然产生了一种敬仰与“神化”想象,对于他能破解多人博士团队都解决不出来的数学难题的报道也深信不疑,好像这样的行为更符合大众认知中的“天才”形象。

当韦东奕在社交媒体走红后,网友一方面赞叹其在数学领域的高智商,另一方面又强调其在性格上的孤僻怪异,以及日常生活上的简朴低调。甚至还有网络评论表示担心“韦神”的健康,认为他难以照顾好自己。但事实并非如此,正是媒体和大众所持有刻板印象影响到了新闻报道的客观性,使得他们认为像韦东奕这样的高智商人才难以融入社会、无法正常生活。

二、网络“造神”与虚假新闻的危害

(一)社交媒体过度报道侵犯隐私

社交媒体越界打扰,过度探究隐私,给韦东奕带来压力与负担。本次报道中,社交媒体除了报道韦东奕在数学方面的能力,甚至过度关注他的私生活领域。例如有些自媒体为了追求流量,专门到北大“偶遇”韦东奕,拍摄下他在食堂只吃两个馒头、喝矿泉水的画面,还有人过度关注他的外貌、着装和性格,并对他的教学能力产生质疑,更有甚者关心他的择偶标准、好奇他的工资和职称,以及他能不能在北京买上房子。这些对于当事人隐私的过度报道,不仅打扰到了韦东奕的正常生活,也对他个人的声誉造成了影响。

(二)舆论反转降低媒体公信力

本次事件由于自媒体的造势和官方媒体的转载使得众多网友对韦东奕产生盲目崇拜的舆论导向,谣言在未经证实的前提下被推向高潮,但在韦东奕接受南风窗采访并亲自辟谣后,舆论迅速发生反转。从一开始的造谣始作俑者“贼叉”发布微博,到众多媒体未经核实大量转载,再到韦东奕亲自辟谣媒体纷纷倒戈,在一系列的报道中网民们对于事实真相的判断已无从所知,对于媒体的报道也难以完全相信。造谣再辟谣的事情屡次发生,“狼来了”的悲剧在网络空间屡次上演,一次又一次的舆论反转使得媒体在受众心中的公信力大打折扣。

(三)民粹主义污染网络风气

近年来,在民粹主义思潮的影响下,越来越多青年网民在互联网世界将普通民众和精英人群截然分开,刻意制造官民之间的对立,形成群体极化。在自媒体造谣韦东奕的事件中也存在这种网络民粹主义的身影,例如从一开始的造谣、传谣行为是学界精英形象的过分夸大,以至引起网友们的盲目转发与盲目崇信,而那些带有民粹主义思想的网友并不止于此,甚至对韦东奕的个人信息进行过度搜索,这一系列的行为都是民粹主义作祟,力图搅乱网络风气的手段。面对网络民粹主义行为,大多数青年网友极易受到煽动而忽略事实真相,以至对韦东奕本人产生盲目崇拜或盲目诋毁的负面行为。

(四)颜值与能力框定媒介形象

在如今的互联网中,“颜值即正义”等观念成为网民衡量一个人能力与才华的标准,同样媒体在报道时也会以外貌为亮点做文章。韦东奕虽在数学领域能力超群,但因其普通的长相和稍显邋遢的形象被一众网友调侃道“我与天才的差距也不是很远”“一看就是学习很好的样子”,似乎在众多网络看客的心目中颜值高低与能力大小成反比,就像韦东奕虽然外貌普通但能力超群也是网友热议的焦点。但这种仅凭外貌就判断一个人能力和水平的观点对当代互联网青少年价值观形成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三、建议与对策

(一)平台加强信息发布审核

面对信息爆炸式传播的网络环境,社交媒体需要建立健全新闻报道的把关机制,防止谣言、煽动性信息、敏感信息等内容扩散。与此同时,还应严格规范用户行为,对长期发布虚假信息、刻意煽动情绪、造成对立的用户进行禁言、封号处理。例如此次谣言的始作俑者“贼叉”,也是之前质疑牛津女博士、要求对方做题自证的自媒体博主,他多次掀起网络风波并影响他人声誉,微博却没有对他进行处理,显然没有尽到平台的责任。因此,平台应主动承担起事实信息核查的责任并增强用户管理力度。

(二)提升从业者职业道德

新闻从业者应加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学习,深化对新闻真实观的认识,严格遵守新闻伦理与规范,同时还要加强培养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加强新闻专业素养和伦理道德修养的建设。在移动互联时代,获取信息更加便利,媒体从业者应保持自己的独立思维,不要过于依赖信源,要有专业精神,对信源提供的信息进行核实。而且在信源的选择上也要下功夫,不要只听信一家之言,而是要在微观细节准确的基础上,确保事件在宏观层面的真实。在新闻生产和传播的过程中,要对自己报道可能产生的影响有大致的判断,对新闻事实进行及时更新,对公民的信息发布进行合理引导,加强对新闻信息的核实。

(三)网友增强自身媒介素养

作为新闻传播终端的受众与用户,应当提高媒介素养和运用互联网能力,辨识和抵制虚假新闻。受众在接收信息时,可以通过判断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等五要素是否真实来对新闻真实性进行大致的把握;还可以通过判断报道中是否存在可靠的消息来源和证据性内容来确定新闻的真实性。此外,在新媒体环境下,信息接收途径广,阅读速度快,碎片化特征显著,受众和用户在转发新闻时切忌断章取义,避免出现“二次创作”的失实新闻。

四、结语

在新媒体环境下的新闻报道,因受制于经济压力而“重利轻事实”,媒体机构往往为了追求曝光度和流量而忽略了事实信息的来源与真实性,在还未核实的情况下就发布,事后被质疑或指责后才会主动承认错误再删除原稿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真相掉入互联网漩涡中仿佛虚假报道从未发生。但自媒体的猖狂传播与官方媒体的不加核实大大降低了媒体在民众心目中的公信力,使得官方报道陷入塔西佗陷阱之中。

然而,新闻报道的真实性永远不能被否定和忽略,在传播环境愈加的今天,专业媒体和主流媒体更应该主动承担起传播真实、新鲜新闻的责任,坚守新闻专业主义与新闻职业道德,把握好新闻伦理。

【参考文献】

[1]于志刚.全媒体时代与编造、传播虚假信息的制裁思路[J].法学论坛,2014,29(02):92-100.

[2]谭毅.青年网民的网络民粹主义行为:原因、表现及管控[J].青年探索,2014(06):90-93.DOI:10.13583/j.cnki.issn1004-3780.2014.06.015.

[3]周丽娜.大数据背景下的网络隐私法律保护:搜索引擎、社交媒体与被遗忘权[J].国际新闻界,2015,37(08):136-153.DOI:10.13495/j.cnki.cjjc.2015.08.

上一条:“蒙脱石散抢购一空”事件:从微信朋友圈到热搜第一的假新闻传播乱象 下一条:从“大连封城”舆论风波窥探假新闻乱象

评论

请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有关法律法规。
用户需对自己在使用本站服务过程中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
本站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内容。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匿名发布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