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暴力与戾气

当前位置:  首页  >  网络暴力与戾气  > 正文

罗冠军事件中的网络暴力分析

作者:刘国辉 毕雨蕊 时间:2021-04-29

【摘要】当今社会,信息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效率逐步提升。在可预见的未来里,实时化与临场感或许能够消除虚拟人际沟通的最后阻碍,但“媒介暴力”问题是当下社交媒体发展以及媒介伦理研究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因此除了给“媒介暴力”一个准确的定义外,人们还需统一认识“媒介暴力”的原因与危害,从而使得我们对于媒介发展有更清晰的认识。

【关键词】

媒介伦理;媒介暴力;信息技术;社交媒体

【Abstract】In today's society, with the continuous improvement of the level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he efficiency of communication between people is gradually improved. In the foreseeable future, real-time and presence may be able to eliminate the last obstacle of virtual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but the problem of "media violence" is a very important issue in the current social media development and media ethics research. Therefore, in addition to giving an accurate definition of "media violence", people need to have a unified understanding of the causes and hazards of "media violence", so as to make us understand Have a clearer understanding of the development of media.

【Keyword】

Media ethics; media violenc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social media

【案例简介】

2020年8月29日,网名为"加油吧Vicky"的博主,在微博上发布一篇控诉文,声称名为“罗冠军”的男子以恋爱为由强奸并猥亵自己,自己受到了极大的伤害,文章发布后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

9月4日下午,罗冠军的微博@L倔强青铜10431在微博发布长文《罗冠军的自白与呼吁》,声称事情并非女生一面之词,因为这个事件,自己已经“完全社会性死亡”,声誉尽毁。半年的时间3次搬家,多次换工作。罗冠军的姐姐也在网络上曝光两人的聊天记录,表明两个人是正常的情侣交往关系。而且罗冠军姐姐提到,女方曾经收弟弟1万元分手费,但想利用大家的正义感,让罗冠军背上骂名。

9月5日晚,梁颖委托其代理律师发布对罗冠军的致歉声明,表示梁颖“因双方没有处理好分手事宜,才会在网上曝光冤枉罗冠军”。至此,“罗冠军”事件才算落下尾声。

【案例来源】

罗冠军事件反转,伤害的不仅是当事人和网友

https://www.sohu.com/a/416765274_260616

梁颖道歉声明:罗冠军没强奸我向他和他的家人道歉

https://news.163.com/20/0906/00/FLQ7HLT80001899O.html

罗冠军梁颖事件反转:别让网络维权变成现实版“狼来了”

https://www.bjnews.com.cn/detail/159937803315191.html

罗冠军事件:再热烈的讨论都是为了离真相更近

http://www.chinapeace.gov.cn/chinapeace/c100007/2020-09/08/content_12392407.shtml

快评|“罗冠军强奸”事件反转,网络狂潮值得警醒

https://www.infzm.com/contents/191297

“罗冠军没有强奸我”一句话13亿热搜反转,这瓜应该怎么吃

https://www.sohu.com/a/417125808_260616

罗冠军强奸、体罚哮喘女、德阳安医生:这些年舆情反转的那些事儿

http://china.qianlong.com/2020/0921/4758014.shtml

【案例分析】

  1. 媒介暴力内涵与“罗冠军”事件媒介暴力表现

    对于媒介暴力的内涵,学界的看法不一。一种是“真实暴力”内涵,即媒介对暴力事件的报道;一种为“虚拟暴力”,即媒介内容对受众产生的暴力倾向影响,是隐性的,不易察觉的。[[1]]另外,媒介暴力还有另一个很重要的内涵:即媒介行为的暴力。大众因媒体的报道从而对媒介报道的事件采取某种倾向或行为;媒体对报道对象的过度曝光造成的不良影响等,以及这种行为造成的逼视现象,对当事人私人信息的深挖、事件的过度解读等,造成对新闻当事人的二次伤害。本次案例分析所采用的媒介暴力内涵为后者,即媒介行为的暴力。

    “罗冠军”事件中,微博“求助者”梁颖扮演了一位深受前男友折磨的深度受害者,将自己的前任恋人罗冠军描述为丑恶的“强奸者”。在梁颖的描述中,自己是一个绝对的弱势者,深受罗冠军的迫害而无法有效反抗,这引起了公众对罗冠军的声讨、以及对虽然描述有漏洞但处于弱势一方的辩护。再加之二人的纠纷在短时间内并未取得实际进展,已发布的事件在网络上不断发酵,使得公众对罗冠军的怒火越烧越旺,媒介暴力也愈发失控,罗冠军最终“社会性死亡”。

  2. 媒介暴力原因探究

    “罗冠军”并非个案,此类事件,表面上“受害者”通过网络进行维权,对“施害人”进行控诉,实际上却竭尽全力的煽动公众情绪,从而达到引导舆论的目的。而在舆论的演化过程中,媒介暴力往往趋于失控,甚至倒戈,它更像是一把双刃剑,令所谓的“受害者”与“施害者”双方都遭受损失。

  3. 技术升级:网络传播渠道扩大声量

    技术革新令公民个人的发声渠道得以拓宽,人人都有“麦克风”,微博、推特、facebook等社交媒体成为公民发表个人诉求的场所。便捷的传通渠道加之匿名化的网络环境,使得网络空间中的公众更容易将“本我”显露,倾向于放纵自己的行为,在护卫道德准则、伸张正义的旗号下,用暴力语言形式伤害他人,进一步侵害他人的隐私权,群体合力之下,更淹没了他人正当表达的权利,进而衍生成一种扭曲的媒介狂欢。

  4. 受害者说:首发效应与真相罗生门

    “罗冠军事件”自始,经由媒体、公众等多方主体推动,加之新闻事件本身的变化,最终引起公众认知态度的剧烈转变,与“德阳女医生遭网暴自杀事件”如出一辙。所谓的“受害者”通过自我界定为弱势群体,引发公众的共情。而又由于“受害者”往往提前策划整个舆论事件,揭露对自身有利的事实,造成公众认知偏差。且首发效应之下公众先入为主地置信于舆论发起者,而忽略了自身的旁观者立场。公众的愤怒情绪被裹挟,进而达到左右舆论走向的目的。

  5. 权力扭曲:女性主义与社会假想敌

    在罗冠军事件中,媒介暴力离不开女性主义的新媒介传播。法国的西蒙娜·德·波伏瓦的性别理论认为社会为女性预设的立场是取悦他人,消灭自身的主体性。从摇篮时期开始,女性就遭受诸多限制。女性主义这股思潮毫无疑问打开了认识男性与女性的窗口,微博对女性主义的传播创造了新的空间,让女性有渠道参与到公共领域的话题,有利于缩小两性间的差距。但最终走向现实的过程中,也正如罗冠军事件中的媒介暴力,道路曲折,断裂不通。

    孔飞力所著《叫魂》曾提及,“叫魂”是底层民众缺乏权力的想象,通过简单的神话“叫魂”仪式,底层民众也似乎拥有了与权贵地主们相等的社会地位与力量,这种“巫术”似乎与打着伸张正义的“媒介暴力”有着某些共通之处。打着“女权主义”旗号的信徒往往为大多网民所忌惮,这个群体又被称为“女拳”或“田园女权”。她们潜意识地认为,两性是不可兼容的,女权的胜利就是要战胜男性。女性主义赋予了女性宣传两性的窗口,但类似绝对化的理念参与媒介事件中,让参与媒介暴力事件的人们并不关心罗冠军是不是真的强奸了梁颖,他仅仅成为了一个被幻想出来的压迫女性的假想敌,是“恐男”群体渲染情绪的材料。也正因如此,罗冠军事件中的女性主义诉求,让真相被情感共鸣所淹没,也同样淹没了情绪化的网民们对事件真相探求的动力。在“田园女权”“女拳警告”等盛行的当下,理性的女性主义诉求显然更为重要。

    (四)乌合之众:群氓状态下的舆论失焦

    梁颖化身为“正义使者”,在道德的制高点对罗冠军的“不正义的行为”发出指责,将施害人作为具体的批判对象,并引诱网民以网络暴力的方式理所当然地对所谓的“施害人”进行迫害。而当个人融入了群体后,他的所有个性都会被这个群体所淹没,他的思想立刻就会被群体的思想所取代。媒介暴力中的群体往往具备古斯塔夫·勒庞所言“乌合之众”的群体特性。愤怒情绪的表达,攻击性语言的输出,“乌合之众”在舆论的引导下,仅聚焦于情绪的输出,对事件的关注越来越偏离真相。如此一来非但未能促进事件朝正常方向演化,还进一步对舆论环境以及事件当事人造成伤害。

  6. 谁是下一个“罗冠军”?

  1. 媒介暴力扰乱网络秩序

    近年来,学界对媒介暴力的内涵界定各有不同,大致包括以下几个定义。第一种观点是将媒介暴力看做是大众媒介中所承载的暴力内容,诸如媒体对暴力事件的报道、电视节目中的暴力场景等,没有提及媒介自身作为“施暴方”所实施的暴力行为。另一种观点是将媒介暴力定义为一种伤害行为,将媒介看做是“施暴方”,倾向于强调其负面影响。也有学者从构成形式及其影响效果来看,将现代社会中的媒介暴力划分为三大内容:一是大众媒介所传播的暴力内容,可简称为“媒介化的暴力”;二是大众媒介作为实施者所施加的暴力行为,可简称为“暴力化的媒介”;三是高科技条件下的现代媒介所搭建的虚拟世界中的游戏化暴力,简称为“虚拟化暴力”。[[2]]

    罗冠军这一事件中主要从“暴力化的媒介”这一角度加以分析,当梁颖在微博中从自身角度出发讲述事件时,作为第一讲述人,梁颖的“遭遇”引发绝大多数网友的共鸣及同情,多数网民起初梁颖的讲述在微博等社交媒体中表现出的较为一致的意见,并对另一方当事人即罗冠军口诛笔伐,其中包括泄露罗冠军本人及其姐姐的隐私信息,在其微博下进行人身攻击、语言辱骂等。网民对当事人所造成的媒介暴力行为在一定程度上扰乱了社会秩序,阻碍正常的信息流通并影响了罗冠军后续针对梁颖所陈述事件的进一步回应,罗冠军本人的正常社交也多次受到网友的影响,其在微博发声中也曾说到,“自己在这件事件中遭受了巨大的身心伤害,现在完全社会性死亡,声誉尽毁”。事件真相反转之后,网友对罗冠军的态度发生了转变,又将矛头指向了梁颖,并对梁颖采取同对罗冠军一样的媒介暴力。网友所谓的“正义”不断地扰乱正常信息的流通,不利于营造一个健康的网络环境。

  2. 诉求与引战的逐渐模糊

    2020年8月29日,梁颖发布了一篇名为《爱你,才要强暴你》的长篇微博,文中生动

    描述了罗冠军所谓的种种恶行,却没有提供任何证据。在其微博长文中也透露出的女性维权困难等问题。事件起初,从梁颖的个人微博中的内容,不难推测其是想通过舆论倒逼事件的维权,以实现自己的诉求。网络媒介的普及,使每个人都有了监督社会、成为舆论制造者的可能,这些自发的社会监控者,使得社会上的不法或不道德行为承受巨大的舆论压力,对于净化社会环境有一定帮助。

    但不断扩张的媒介势力,或是事件中不断激化的媒介暴力行为,不但难以解决事情根本反而引发不同群体的对立。当梁颖发表文章后,那些曾经遭遇过类似事件和那些想着也许以后可能会面临这种情况的网友都是这个事件的“潜在利益相关者”,她们在乎的其实并不是这个事件本身,而是这个事件所反映出来的女性权益问题。[[3]]为此,事件发生过程中,一部分网友在信息传播过程中挑起性别对立,以维护女性个人权益为由肆意攻击谩骂罗冠军本人甚至上升到攻击整个男性群体。性别的对立取代了事件真相,当事人的诉求与引战之间的模糊使得事情的走向朝着不可逆转的方向发展。当真相大白,看热闹的网友散去,网友的引战或许对其自身没有太大的影响,但对当事人本人所带来的影响是难以磨灭和持久的。

  3. 媒体社会协调功能弱化

    拉斯韦尔指出媒体的三功能说,即环境监视、社会协调、文化传承。社会协调功能指只有实现了社会各组成部分之间的联络、协调和统一,才能有效适应环境的变化。传播正是执行联络、沟通和协调社会关系功能的重要社会系统。大众传播正是执行联络、沟通和协调社会关系的重要一环。大众传媒更应成为一个“公共论坛”,让各种不同声音得到表达、沟通和协调一致。

    罗冠军事件中,自媒体、用户个人成为一个个发声的节点,大众媒体缺乏的对事件的有效引导与整合。对于真相,大众媒体没有进行相关的深度报道还原事件线索、针对事件评价;发展过程中,“原子化”的大众因不同的理念与诉求受限于单一圈层,巴尔干化加剧,媒体在事件中所扮演的联络、沟通角色弱化。而当事件落下帷幕时,部分媒体才根据事件本身进行了复盘总结,比如《新京报》发表的文章《当性侵指控“反转”之后,我该相信谁》,该文以罗冠军事件为由头,提出面对热点事件网民应当理性和审慎。媒体在热点事件结束之际进行复盘反思固然重要,但媒体在事件发展过程中协调和联络的功能的缺位,就会让媒介暴力事件不断反复重演。

    四、结语

    新媒介时代打破了传统大众传播一对多式的传播形式,转而以受众为中心,传播形式多元、信息碎片化严重。公众应当提高自身媒介素养,多方比对信息,提高自身理性与思维能力;媒体与政府相互配合,监控舆情,舆论导向,才能避免“罗冠军事件”的再度发生,也才能树立正确的社会价值观,打造清朗的网络空间。

    【参考文献】

    [1]郝雨,王祎.媒介暴力:类型、效应及控制[J].新闻记者,2009(06):15-19.

    [2]杨晓玥.从罗冠军事件简析舆论反转[J].新闻文化建设,2020(16):162-163


    [[1]]郝雨,王祎.媒介暴力:类型、效应及控制[J].新闻记者,2009(06):15-19.

    [[2]]郝雨,王祎.媒介暴力的正负效应及社会控制[J].南通大学学报,2009,25(5):135-140.

    [[3]]杨晓玥.从罗冠军事件简析舆论反转[J].新闻文化建设,2020(16):162-163

    上一条:从“女孩在民警注视下溺亡”看媒介暴力 下一条:从四川德阳女医生泳池事件看待媒介暴力

    评论

    请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有关法律法规。
    用户需对自己在使用本站服务过程中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
    本站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内容。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匿名发布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