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娱乐化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娱乐化  > 正文

从埃航遇难人员报道看媒体报道倾向存在的偏颇

作者:陈茹雪 时间:2020-10-10

【摘要】2019年3月10日,一架由埃塞俄比亚飞往肯尼亚的航班飞机失事。媒体在报道此次遇难人员中,有一名出国旅游的女大学生引起了媒体的关注,媒体将过多的注意力转向对于女大学生个人信息的报道,过多地消费女大学生,走向注意力经济与眼球经济。新闻媒体以知情权为媒介报道的出发点,侵犯了当事人的隐私权,对其父母亲属造成二次伤害。

【关键词】女大学生;娱乐化;报道倾向

Abstract: On March 10, 2019, an plane from Ethiopia to Kenya crashed. The media reported that a female college student who traveled abroad, which had attracted the attention of the media. The media turned too much attention to the report of female college students' personal information, consuming too much female college student and moving towards attention economy and Eyeball economy. The news media used the right to know as the starting point of media reports, infringed the privacy of the parties, and caused secondary harm to their parents and relatives.

【Key words】female college student;Entertainment;Reporting tendency

【案件回顾】

2019年3月10日上午,一架由埃塞俄比亚飞往肯尼亚的航班起飞6分钟后失事,机上157人全部遇难。由于遇难乘客中有8名中国公民,因而这起发生在国外的空难牵动着国人的心。

事发后第二天,遇难中国公民的身份初步得到确认。新京报报道称,从中国驻埃塞尔比亚大使馆获悉,遇难8名中国乘客确认为5男3女,其中1人为游客、5人为中资公司职员,另有2人系联合国国际职员。另据央视新闻客户端消息,此次埃塞俄比亚航空公司坠机事件罹难人员中,包含一名香港居民。

该消息一经公布,8名遇难人员中一个出国旅游的浙江女学生迅速引发了媒体的关注。据媒体报道,此次她和男友相约前往非洲旅行。然而,事情的走向却让人始料未及:先是女孩的微博账号、学校、照片被曝光,之后还有部分网民涌入死者微博,恶言相向,对遇难者“挖坟”并加以讽刺。

舆论场从一开始对坠毁客机的设计缺陷进行追问,继而却将目光聚焦于浙江遇害女生的家境、相貌、私人生活上。有的媒体甚至直接披露女大学生的微博账号,还有她所就读的学校专业等。在报道这次空难中,舆论场的焦点出现了转移。

个别媒体选择遇难的浙江女大学生作为切入点,进行特写式的采访报道,表达了对年轻生命消逝的痛惜与缅怀。但有些媒体以大学生的照片生活为切入点,走向新闻娱乐的方面,过分注重点击率与流量。各大媒体这娱乐式的爆料,放在一场黑色的遇难事故下面,早已在雨大的网络流量面前,忘记了对人最起码的尊重和生命的敬畏。

【案例分析】

一、新闻报道中的失范行为分析

(一)个人信息的过分泄露

隐私是指公民个人生活中不愿为他人公开或知悉的秘密,包括个人私生活 、个人日记 、照相簿 、储蓄、财产状况 、生活及通讯秘密等。三岛由纪夫在《假面自由》中提到:好奇心是没有道德的,也许这是人类可能拥有的最不道德的欲望。

在埃航女大学生空难报道中,媒体报道灾难信息,满足受众的知情权,这是无可厚非的。但是在埃航遇难人员的报道中,媒体聚焦于遇难女大学生,披露女大学生的学校信息、微博信息、个人出行目的等信息,使得人们将关注的焦点转向对于女大学生个人信息的关注以及对其私生活的关注,过多地暴露了受害者的个人信息,违反了其对于个人信息不被披露的权利。

曝光受害人的隐私,将逝者通过社交媒体展示的过去的生活一一展露人前,媒体的报道呈现一种注意力经济与眼球经济,毫无半点对生命与死亡的敬畏。逝者已矣,无法辩驳,只能忍受人们无止境的窥探。在埃航报道中,媒体将逝者作为一张媒体吸引流量的扑克牌,丝毫不考虑这一做法所带来的影响。

(二)聚焦女大学生的信息报道

美国职业新闻工作者协会于1996年修订的《新闻职业伦理规范》中提到:“记者应当同情那些因新闻报道可能受到负面影响的人,采访和使用那些陷于悲痛中的人的照片时,要格外谨慎;要明白采访报道可能伤害他人或使其不安。”在埃航女大学生的报道中,新闻媒体一味的地将自己关注的焦点聚焦于大学生,暴露女孩的照片等信息,过分地报道跟她个人有关的信息,违反了最小伤害的原因,媒体的报道使大家聚焦的焦点关注于女大学生,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再次刺激受害人的父母及亲人,缺乏对逝者应有的同情心,违反了最小伤害的原则,对其父母和亲属造成了二次伤害。

(三)知情权的悖论

张新宝先生曾对知情权下过定义,即公民对与自己有关的事务(如自己的档案材料)或者有兴趣的事务(如社会新闻)及公共事务有接近和了解的权利。

在此次埃航空难中,很多媒体并未报道事故现场,即使报道了,画面也是寥寥无几。甚至有些媒体直接转向与对于女大学生的报道,在她的个人信息上进行进一步的深挖。在过多对于女大学生的报道,满足的并非受众获悉信息的权利,而是出自好奇心的欲望。媒体用更多的报道去关注遇难大学生的信息,以还原受众知情权为所谓的报道理由,过度的窥探受害人的生活,这样一种报道方式并不能对于事件的发展过程以及事后反思做出更多的有益的影响,更多的是引起人们的注意力转向。这就是此次报道中所存在的知情权的悖论。

二、案例思考

(一)聚焦的焦点为什么是埃航女大学生?

毫无疑问,女性、大学生,这两个词汇本来就是很有吸引力的字眼,这两个字眼天然能引起人们更多的关注,在媒体焦点聚焦于女大学生时,更多的是关注了其女性身份、大学生,并不是作为一个平等地个体来对待,而是注重了她的社会角色。在报道空难遇难害者时,基本没有报道其他遇害者,只是提过有一次,将注意力聚焦于女大学生,用其社会身份吸引流量,是一种很不道德的社会行为,媒体丝毫没有一种对于生命的敬畏之情。

(二)报道中采取的功利主义是否是正确的?

媒体人朱学东所言,“遇难者的身份,更易于引发反思和关怀——美好的东西被打碎了的心痛,以及产生的对生命的珍惜感、对公共安全的反思。个体悲剧命运的描述的震撼和共鸣,是严谨的分析和宏大叙事所难以抵达的。”

在对于埃航女大学生的报道中,是否能够通过牺牲一些人的利益,来换取大多数人的利益?而且这些所用来衡量利益的东西是否可以真的量化。在这个报道中,对于女大学生隐私权的舍弃,是否换来了人们更多对于事件的关注?我们是将注意力注意到了埃航空难中?还是媒体成功转移了我们的注意力?这是这一系列新闻报道带给我们的思考。

三、结语

新闻娱乐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内容上偏向软新闻或尽力使硬性新闻软化;二是在表现形式上,强调故事性、情节性,从最初强调硬新闻写作中适度加入人情味因素,加强贴近性,衍变为一味片面追求趣味性和吸引力,强化事件的戏剧悬念或煽情、刺激的方面,走新闻故事化、新闻文学化道路。泛娱乐化所带来的第一个道德缺陷是转移了人们对重大问题的关注和社会期待,提升无聊琐事的‘价值’……第二个道德责问是,误读‘知情权’……满足的并非受众获悉信息的权利,而是出自好奇心的欲望。”在埃航女大学生的报道中,媒体的报道并不是在报道真相,促进事件进一步的关注,而是在过分地消费女大学生,用女大学生有关的信息吸引流量,新闻呈现娱乐化的倾向。这是媒体行为的失范行为。

在新闻报道中,我们应该秉承专业的新闻精神与新闻规范标准,不应为了流量和眼球而牺牲应有的新闻职业规范,在进行灾难新报道时,以人为本位出发,去还原现场,秉持着真实性和时效性,但注意保护遇难者的隐私,避免过度煽情与二次伤害,这是灾难报道应当坚守的原则,也是负责任媒体的正确实践。同时也要在日常的新闻报道中自我反思、自我追问我所坚持的新闻报道是否是最好的选择,是否还能做到更好地报道,在反思中不断地去完善报道角度与报道内容,呈现更好更有意义的报道,实现新闻的社会价值。

【参考文献】

[1]彭万林.民法学[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 1997.

[2]张新宝.隐私权的法律保护[M].北京:群众出版社, 1997.

[3]孟威.媒介伦理的道德论据[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11.

上一条:以利奇马台风报道为例分析新闻报道中的娱乐化现象 下一条:浅析微博热搜榜泛娱乐化现象

评论

请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有关法律法规。
用户需对自己在使用本站服务过程中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
本站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内容。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匿名发布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

Copyright ©2012-2013 Jc.ccnu.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
华中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版权所有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珞喻路152号  邮编:4300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