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利奇马台风报道为例分析新闻报道中的娱乐化现象
时间:2020-10-10
【摘要】受众接受心理日益强大,媒体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包括灾难报道在内的新闻报道的角度和解读日益娱乐化。这不仅模糊了大众对灾难本身的关注与反思,长此以往,更造成受众解读方式的转变,严重损害媒体的公信力,危害了新闻业的健康发展。因此,我们应正视与反思包括灾难报道在内的娱乐化问题。
【关键词】灾难报道;新闻娱乐化;利奇马报道
【Abstract】Audience acceptance psychology is increasingly strong,and the competition among media is increasingly fierce. The Angle and interpretation of news reports,including disaster reports,are increasingly geared to entertainment.This not only blurs the public’s concern and reflection on the disaster itself,but also causes a change in the way audiences interpret it,which seriously damages the credibility of media and affects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journalism.Therefore,we should face up to and reflect on the problem of entertainment including disaster report.
【Key words】disaster report;news entertainment;Lekima reports
【案例简介】
2019年8月,超强台风“利奇马”从浙江省温岭市沿海登陆后,陆续从其他省份登陆,最终共造成浙江、山东、江苏、安徽、辽宁、上海、福建、河北、吉林9省(市)64个市403个县(市、区)1402.4万人受灾,因灾死亡66人,影响范围大,对大众生活和社会经济造成了很大的影响,由于灾情严重,涉及范围较广,各大媒体都对该事件进行了报道。
对于本次台风的报道,值得肯定的是媒体报道的角度和透明度都符合大众要求,但是却存在着报道娱乐化的问题。新京报记者在上海外滩的报道频频登上新浪微博热搜榜,登榜原因竟是该记者对台风威力的“形象比喻”。该记者自嘲式的报道风格引来大众在评论区里的“热闹议论”。一时间将大众关注的焦点聚集在记者“别出心裁”的报道上面,而非灾情状况和受灾群众上面。
【案例来源】
http://m.sohu.com/a/335153102_152615
【案例分析】
灾难报道,是指对新近发生的灾难事件及其发展、危害、抗灾、救灾等新闻事实的报道。包括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重大自然灾害、恐怖主义事件、意外安全事故等等。它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和生态环境破坏,给社会心理带来巨大冲击性,危及公共安全和社会稳定。本次利奇马台风事件归属于重大自然灾害事件,对该事件的报道也归属于灾难报道的范畴。
2008年媒体记者对汶川地震的报道成为我国灾难报道甚至整个中国新闻传播的转折点和里程碑,媒体及时、透明、全面地呈现了地震所造成的影响。自此,在灾难事件面前的新闻报道在信息的公开、及时、透明上日益完善,媒体和受众也已然适应了这种变化。
新闻娱乐化主要体现在将硬性新闻软化,其实质是媒体在商业利益驱动下,经济利益凌驾于公众利益之上。其总体特征是受众在接受新闻信息时,只关注眼前的际遇感受,满足离奇与感官刺激。
受众对新闻娱乐化的现象已是司空见惯,甚至一部分受众尤其偏爱娱乐化报道,但是,报道事件的性质决定能否进行娱乐化报道。一般的社会事件,八卦新闻可以进行娱乐化报道来满足受众的“吃瓜”需求,但是诸如灾难事件不能允许存在娱乐化的现象。但是,目前在一些灾难新闻报道中,一些新闻报道态度呈现出报道随意化和娱乐化的倾向。从长远来看,灾难事件的娱乐化报道会影响媒体的健康发展机制。
一、案例原因分析
媒体之间的激烈竞争。不同于以前的社会主义经济,现在的新闻媒体不再像以前一样,不再拥有固定的收入,而是需要自己生产新闻,获取经济利益,新闻也成为了一种商品。对一个新闻事件,尤其是对重大的新闻事件的报道,往往会引来媒体的蜂拥而至。新闻事件报道的内容和要素是一定的,一家媒体、一篇报道要在众多媒体的报道中脱颖而出,只能靠新的报道角度,没有新的报道角度则只能靠“歪点”来引得受众的关注。该新京报记者从自己的“吨位”出发,以自我嘲讽的方式引得受众的关注,在一定程度上,其出发点无疑也是歪点。
受众的娱乐至上心理的驱使。网络时代的受众接收新闻的动机更多是来迎合自己的娱乐需求。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在论述大众传播的作用时也提到了大众传播的麻醉作用。对于任何新闻,受众更愿意以一种轻松的、“吃瓜”的态度来接收。久而久之,媒体与记者便利用受众这一心态来进行报道,以获取更多的点击量。
二、案例利弊分析
首先,在社会面对灾难时,软新闻以及娱乐化倾向的报道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社会和大众的恐惧、低压心理,起到积极的作用,这是值得肯定的,但往往媒体记者很难把握娱乐化的度,怎样才能在不伤害受灾群众心理的同时还能缓解他们的压力?没有一个标准、清晰的分界点。这样的前提便使得灾难报道的娱乐化倾向太过明显,其消极影响往往远远大于其积极影响。这些消极影响主要表现在:
(一)违背了媒体和记者的职业道德和基本职能
作为媒体和记者,要及时报道真实的新闻,对于灾难报道而言,及时和真实尤为重要,这影响着社会和政府对灾情的判断、影响着应灾政策的出台、影响着受灾群众与社会所受损失的程度......我国新闻业的宗旨是为人服务,这意味着媒体和记者在报道中要处处为人民着想,起码要有基本的人文关怀的精神。灾难事件的娱乐化报道是媒体和记者职业道德的损失、是对灾难的轻视、对受灾群众的轻视、对生命的轻视。
(二)对受灾群众的忽略以及对受灾群众造成心理上的伤害
媒体和记者对灾难的娱乐化报道,将真实的受灾情况屏蔽在大众和社会的视野当中。没有及时反应最重要的信息,即受灾情况、相关部门的政策和措施、受灾群众的需求,这样不利于灾区情况和相应政策的上传下达,不利于灾情的及时止损,更不利于受灾群众接收到来自社会和大众的关心,无疑这会对受灾群众的心理造成巨大的伤害。
(三)对大众的关注点进行了错误引导,不利于健康社会风气的存在和发展
受众的娱乐心态与媒体的错误引导相互牵引、相互助长,足以模糊社会和大众身边真正需要关注的点。尽管我们现在所面对的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但是受众的关注点以及媒体集中报道的点是有限的,娱乐化倾向的报道会取代本应更加重要、更需重视的严肃报道,长此以往,受众的精神生活质量会明显下降,整个社会也只会弥漫着浮躁、娱乐等非正能量风气。
(四)对传统新闻理念的挑战与颠覆
主要表现在新闻价值重要性的排序上,灾难报道的娱乐化倾向无疑在新闻价值的排序上将趣味性排在第一位置,这与传统的新闻理念是不相符的,不利于媒体之间的正常竞争与合作,更不利于传媒业的健康发展。
三、自身的启示与体会
之所以对本次灾难报道有较多关注,很大原因在于笔者也是本次利奇马台风的受灾群众之一,一面是亲眼看着一所所破旧的房子倒下,一群群受灾群众面临着温饱问题,一面又深切而真实的感受到在新京报记者自我嘲讽式报道,本人感受到了灾难事件的娱乐化报道对给受灾群众带来无形的伤害。
作为新闻学学子而言,我们未来即将进入的传媒业将会面临更加激烈的竞争,所面对的受众也将更加挑剔。日益严峻的外部环境会一点点冲刷着我们在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让我们对自己持有的新闻理想产生一次次的怀疑。我们已然认识和预想到了未来我们会面对一个多么残酷的媒体环境,现在能做的是基于此做出反思,以扎实的理论学习为铺垫,重塑传媒业对传统新闻理念的信仰与践行。
四、案例对策建议
应对新闻娱乐化报道,不仅仅要从理论上进行剖析与学习,更重要的是在实践中改正,在实践中检验成果。这需要社会多种力量的参与,而不仅仅是媒体的单打独斗。
主流媒体应充分发挥其引领作用,做好行业的领头羊。主流媒体应始终将传统的新闻理念贯穿于媒体工作中,及时报道、真实报道、及时发声、及时将政府的政策与大众的真实呼声与需求相互传达、及时发表有态度的评论作品,在关键时期稳住民心,维持社会的正常秩序。
社交平台需加大审核力度,增强社会责任感。诸如微博、微信等社交平台已然成为大众日益依赖的信息接收地,在享受受众带来的流量红利以及经济利益的同时,应增强社会责任感,加大内容审核力度,及时清除屏蔽非正能量、可能会对社会和大众带来伤害的内容。
作为受众,在物质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精神生活水平也应及时跟进。受众应培养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有正确的价值观,媒介使用观,加强自我的媒介素养教育,有积极的社会参与意识,而不是人云亦云,日益养成轻信、听从他人言论的惰性思维。
【参考文献】
[1]李朝霞.《南方周末》灾难新闻报道的人文关怀研究[D].渤海大学,2012.
[2]赵旻珉.灾难新闻报道的人文关怀研究[D].湖北大学,2014.
[3]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上一条:以“空姐滴滴顺风车遇难案”中的媒体报道为例探讨新闻娱乐化现象 下一条:从埃航遇难人员报道看媒体报道倾向存在的偏颇
评论
|
|
匿名发布
验证码
|
|
共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页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