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空姐滴滴顺风车遇难案”中的媒体报道为例探讨新闻娱乐化现象
时间:2020-10-10
【摘要】伴随注意力经济时代的到来,新闻媒体对受众市场的争夺日趋白热化,新闻媒体也不可避免地走向了商业化,并伴生了新闻娱乐化现象,在事件新闻报道中,倾向于从中挖掘出所谓的娱乐价值,在表现手段上强调故事性、情节性和趣味性,在内容上追求娱乐化,在目的上追求经济利益,越演愈烈的新闻娱乐化现象对新闻媒体、从业人员甚至是整个舆论环境都形成了很大的冲击,本文以2018年月的“空姐滴滴顺风车遇难案”为例探讨新闻娱乐化现象的表现、出现的原因以及应对之策。
【关键词】注意力经济;新闻娱乐化;自媒体;媒介素养
【abstract】Along with the advent of the era of attention economy, the news media to the audience market competition narrowed, the media also inevitably towards commercialization, and accompanying the phenomenon of news entertainment and news reports on events, which tend to dig up the so-called entertainment value, emphasis on the means of expression story, plot, and interesting, the pursuit of entertainment in the content, on the purpose of the pursuit of economic interests, the worse the news entertainment phenomenon of the news media, practitioners, and even the whole public opinion environment formed a big impact,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characteristics, cause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the news entertainment phenomenon by taking the "flight attendant didi hitch accident" in July 2018 as an example.
【key words】attention economy; News entertainment; Me media; Media literacy
【案例简介】
2018年5月5日晚上,空姐李明珠在郑州航空港区通过滴滴叫了一辆车赶往市里,结果惨遭司机杀害。2018年5月8日,警方告知家属李明珠的遗体被找到,身中多刀。2018年5月10日,滴滴公司向全社会公开征集线索,寻找一位名为刘振华的顺风车司机。2018年5月12日,警方在郑州市西三环附近一河渠内打捞出一具尸体。警方已对打捞出的尸体DNA样本完成鉴定,可以确认,此次打捞出的尸体确系杀害空姐李明珠的犯罪嫌疑人刘振华。
5月9日晚21时许,河南日报旗下@大河报率先发布报道“空姐深夜打车进市惨遭杀害凶手仍在潜逃”,开始引发网友关注。5月9日22:48,都市视频发布《空姐深夜打车进市区不幸被人杀害凶手仍在潜逃警方正抓捕》,截至10日=18时,这则视频共播放1105万次。
5月10日上午,@新浪新闻@互联网的那点事@柳州公安等媒体、自媒体、官方微博纷纷加入传播空姐滴滴打车遇害案,事件开始发酵,相关舆情量迅速增长。从5月10日00:00至5月10日14:00,全网相关信息量达25516条。其中新闻达192篇,客户端推送187条,微博24573条。
5月11号晚上19点57分,著名公众号《二更食堂》发布了一则名为“托你们的福,那个杀害空姐的司机,正躺在家数钱”的推文,文章用词煽动、恶俗,甚至出现不堪的色情想象,因为存在不当内容,遭多位读者举报,导致文章被下线。5月13日,二更创始人丁丰就11日“二更食堂”发布的关于“滴滴司机杀害空姐”一案的不当推文事件进行了回应。丁丰表示零容忍,二更主动永久关停@二更食堂并再次致歉,同时,二更食堂创始人李明被免职。
5月13日,据来自河南省郑州市公安局的消息,郑州市警方在侦办“空姐乘坐滴滴顺风车遇害”案件过程中,发现案件现场受害人遗体照片在网络上流传,也在网络上引发更多人的关注,此后新浪新闻网和腾讯新闻网等平台上都登出相关新闻报道,曝光了凶手的支付宝账号、qq号、个人照片和女朋友照片,媒体还煞有其事地评价刘振华多张照片中有舔舌头的动作,可以看出他有不同于他人的特殊嗜好,很快在各类渠道得以广泛传播。
一些新闻媒体忽视案件本身,而是将其作为素材,借此衍生到一些夺人眼球甚至颠仆底线的话题,例如在空姐顺风车遇难案中,有报道为什么凶手如此变态的,有扒空姐生活的称其这么有钱为什么不去做专车的,有从空姐遇难案分析哪几个星座的女生近期出门要注意安全的等等,此次新闻报道中娱乐化现象严重伤害受害人家属的感情,也造成恶劣的社会影响。
【案例分析】
美国学者,赖特在《大众传播:功能的探讨》中,提出了大众传播的“四功能学说”,即环境监测、解释与规定、社会化功能、提供娱乐;其中“娱乐”这一功能,就是媒介为了满足人们的精神生活的需要,从而提供文学的、艺术的、消遣的、游戏性的内容。
当市场理念引入新闻业后,媒介发行量、视听率的追求使得硬新闻在软新闻面前败下阵来,在这种情况下,新闻业在新闻制作过程中渐渐出现娱乐化的倾向。
此次关于空姐顺风车遇难案几乎是一个典型必火的传播案例,事件主体强弱分明,女性受到侵犯、深夜、滴滴顺风车,构成了全部吸引眼球的元素,相关的新闻报道为了争抢前期流量,也多把重点放在强调事件的故事性上
一、新闻娱乐化的定义
新闻娱乐化,是指新闻媒介在市场竞争中,为了满足公众娱乐的需求,体现传播以受众为本位,为了吸引受众眼球、获得受众的关注,提高发行量和视听率,从而获取经济效益,在新闻制作过程中渐渐出现娱乐化的倾向;即使是严肃性的报纸也开始试探用娱乐的手法来包装新闻产品。
二、新闻娱乐化的表现
娱乐性内容的比例大量增加,严肃性新闻内容的比例下降。将名人趣事、日常事件及带煽情性、刺激性的犯罪新闻,暴力事件,灾害事件,体育新闻,花边新闻等软性内容作为新闻的重点。竭力在严肃性的政治、社会新闻中挖掘其娱乐价值在形式上,强调故事性、情节性、吸引力。
总而言之,新闻娱乐化内容上注重软性新闻,着力挖掘硬新闻中的娱乐性因素,形式上强调吸引力。在此次空姐深夜滴滴打车遇害”中,新闻娱乐化现象呈现出四个特点:
1.侵犯隐私。遇害空姐的聊天记录、社交账号、个人生活照片甚至遇害照片都在网络上广泛传播,另外杀人凶手的社交账号甚至支付宝账号也被曝光
2.贴标签。例如美女空姐这一标签,被配上受害者的生活照片,在报道中不断重复,使之具有猎奇性或感官刺激性,通过运用线条、色彩、字号、通栏使标签抢眼醒目外,不少媒体更频频使用和暴力色情挂钩的字眼,引发网友围观。
3.报道偏向。当一个本来严肃的事件发生后,很多媒体的关注重点不在于事件本身,而是将其作为素材,借此衍生到一些夺人眼球甚至颠仆底线的话题,例如在空姐顺风车遇难案中,有报道为什么凶手如此变态的,有扒空姐生活的称其这么有钱为什么不去做专车的,有从空姐遇难案分析哪几个星座的女生近期出门要注意安全。媒体在猎奇、猎艳心理下,新闻标题不仅渲染暴力情欲,显现粗俗化倾向,而且还不时流露出对人文关怀的漠视和对苦难的调侃
4.细节描写。很多媒体报道在细节描写这一块比禁忌小说的尺度还要大,在空姐遇难案的报道中,最值一提的就是二更食堂的文章《托你们的富,那个杀害空姐的司机正躺在家里数钱》,其中涉及大量情色描写,可谓语不惊人死不休。以二更食堂为代表的媒体吃“人血馒头”,运用“乾坤大挪移”,将乒乓球运动中的一项绝技“擦边球”用到了新闻上。于是乎,曾经的“少儿不宜”今日光明正大地见诸报端、网络。“娱乐化”在拯救新闻的过程中,也将新闻的钟摆往“色情”那一端拉。
二、新闻娱乐化产生的原因
1.从受众层面来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忽视了精神文明建设,民众处在相对匮乏的信息空间里,积郁的情绪需要宣泄,空虚的生活需要填补,经济和精神文化发展的不对位,使文明这趟列车踏上轨道之前,势必要经历一段失序的动荡,大家普遍媒介素养不高,且娱乐性信息需求大,而且在注意力有限的背景下,受众地位提高,有买卖自然就有伤害,例如CBS的王牌主持丹拉瑟提出的后院篱笆原则,两位家庭主妇倚在后院的篱笆上聊天讨论的新闻,例如有三大新闻事件:英阿福克兰群岛之战、中东战争和英国黛安娜王妃的新生王子。那么人们会趋向于谈论哪件事呢?在从众心理的影响下,当然是轻松有趣的皇太子话题。为此,拉瑟认为媒介应多报道皇太子的新闻,媒体投其所好地以娱乐化方式呈现新闻,这是原因之一。
2.从媒体层面来说,信息只有被传播才有价值,传播只有被关注才有价值,的确在舆论的世界里,具有违和感且表面的话题总是最容易被关注的,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鸡毛飞上天,我们选取的这些案例中,媒体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不仅把鸡毛吹上天,甚至吹向外太空,没有恪守基本的伦理底线,出于利益驱动,进行商业化的操作,因为娱乐性的信息消解深度,回避重大严肃的题材内容,不需要对新闻进行多角度、深层次的报道,媒体采写不需要更多的时间和更大的精力,传播者缩短新闻采写、编发等操作时间,以奇制胜。这种更快、更新的报道内容和形式,有利于收获更多“眼球”,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影响,这是新闻娱乐化现象产生的原动力。
三、新闻娱乐化带来的影响
从某种层面来说,新闻娱乐化为媒介带来新的活力和经济效益,充分考虑了受众的心理求,丰富了媒介功能和传播内容,把重大严肃的硬新闻转化为富有个人色彩、戏剧性和故事性强的软新闻,更能引起作为个体的受众的共鸣,进一步拉近和受众的心理距离”是对过去死板的新闻报道模式的一种反叛,是对长期以来文以载道格式的改良,体现了新闻民主的真意,在中国社会转型期,“能起到相当大的社会心理解压阀的作用”。
我国媒介娱乐化潮流既带有转型期媒介市场化、大众化的必然性,又带有媒介发展脱离社会发展实际的不正常竞争导致的畸形产物特征。娱乐化的新闻报道。它只是体现了新闻传播的一种新的叙述方式和表现手法,其形成和发展无论在内容选择上还是在表现形式上,都渐渐走上了迎合受众心理需求的道路,以致越走越远。
“空姐深夜滴滴打车遇害”案报道中出现的新闻娱乐化现象是对新闻本性的悖离,其存在并非新闻传播的正途,而是形式与功能的错位,导致媒体公信力的下降乃至丧失,如果做得太多太滥,就等于是一种鸦片,导致公众的政治冷漠,最终使社会丧失前进的动力,其危害较之洪水猛兽有过之而无不及,其带来的负面影响也十分突出:
1.新闻的庸俗化,遮蔽了媒介对重大新闻的报道,损害了公众的知情权。
在“空姐深夜滴滴打车遇害”案报道中,例如对凶手的“寻根问底”,甚至流于戏谑,追查严惩凶手本没有错,但就新闻的形式而言,媒体通过某些手段有意地强化信息的娱乐功能,而将注意力过多地投放到新闻的趣味性与可读性时,对事件深层意义的挖掘和告知就很少。这无疑造成了对公众知情权的侵害。
2.对利益集团私利的追求削弱了媒介的公信力,损害了大众兼听权。新闻娱乐化这种操作上的顾此失彼所造成的对媒体公信力的瓦解也是显而易见的。一方面,公众对媒体庸俗化的信息反感而导致公信度下降,另一方面,媒体煽情得近乎虚假的信息也使得公众有被愚弄或欺骗之感,进而导致公信力的下降。
3.导致媒介社会责任的缺失,同时降低受众的文化品味及社会责任感。民主社会需要依赖大众传媒的新闻记者提供多样化的讯息和意见,以便为他们的决策提供依据,所以说受众获得的信息很大程度上是依赖传媒的。然而,在市场为导向的媒介经营体制下,按商业利润最大化原则,娱乐信息成为了媒介首选,媒介得到了暂时的经济利益,而公众却失去了决策参考的有效依据,公众的利益和媒介经济利益严重失衡。
4.导致新闻传播者职业道德下滑。记者和编辑在新闻报道上对标题挖空心思,寻找“娱乐性”,热衷于搜索道听途说的材料,放大事实,强扭角度等,违背了自身新闻工作者最起码的职业道德。
综上所述,我们要正确认识和把握新闻娱乐化的度:既要做到贴近受众,又不能一味迎合。如果大众媒介能在不违背其公益性和社会责任的范围内充分发掘娱乐功能,这样不仅可以满足受众的信息需求,还可以取得可观的经济效益。反之,如果媒介只是为了经济效益,弃其社会责任而不顾,一味迎合受众的低俗化需求,纵然一时经济效益可观,但长此以往,媒介的公信力、权威性将丧失殆尽,其生存和发展壮大更无从谈起。
四、应对新闻娱乐化的对策
复旦的李希光教授在《畸变的媒体》一书中写到:“在今天的市场经济社会里,人们更多地强调个人发展、个人享受和个人娱乐、人们的兴趣正在远离政治和公共事物。”新闻娱乐化无疑带来了不良的影响,例如在对新闻娱乐化一边倒的批判声中,我们真的弄清楚我们究竟在批判什么、讽刺什么了吗?有人认为新闻娱乐化是洪水猛兽,认为新闻娱乐化将导致传媒流于庸俗,最终使传媒的权威下降、公信力丧失,甚至危害社会风气。而有的人则将新闻娱乐化当作争取受众和市场的法宝。有的人认为新闻娱乐化有利又有弊,既要杜绝其负面影响,又要充分发挥其优势。
1.从新闻媒介自身来讲,媒体要承担起社会责任,发挥正面教育意义,弘扬先进文化,媒体从业者要坚持新闻专业主义理念、遵守新闻职业道德操守,应提高新闻职业化程度,提高新闻从业门槛,以降低劣质新闻出炉的机率。加强行业自律,提高职业素质,增强社会责任感,不能为了娱乐而娱乐,娱乐只是一种方法和手段,而不是终极的目的,在新闻报道中强化“把关人”意识;。
2.从受众层面上来讲,积极提升媒介素养,提高审美情趣,对新闻媒介传播的过度娱乐化的内容要质疑和批判,做到“寓教于乐、娱教兼顾、教育第一”
3.行政层面上来讲,要加强监督管理力度,优化政府对大众的舆论导向,用新时代精神新的价值取向、良性的消费习惯等引导大众回归正确的、健康的新闻,同时优化对媒介的舆论导向。深化市场体质改革,探索适合中国新闻媒介事业性质的发展模式,适应大范围、跨地区经营,主流媒体和地方媒体分流,严肃性硬新闻和软新闻分流。
4.从社会层面上来讲,坚持社会效益优先原则,取得经营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平衡。媒体无论何时都应置社会效益于第一位,因为精神产品的价值实现形式,更重要地表现在社会效益上。媒体的经济效益只能通过社会效益的实现来获得,而绝不能以牺牲社会效益为代价牟取经济效益。
娱乐不是新闻天生的敌人,只要公众对信息的趣味性需求还在,新闻娱乐化便是无法扭转的大势所趋。但是《娱乐至死》中提到“一切公众话语都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一切文化内容都心甘情愿地成为娱乐的附庸,而且毫无怨言,甚至无声无息,其结果是我们成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我们要审思的是新闻娱乐化中,媒体对新闻真实性的忽视,对享乐至上的价值观的宣扬。
权衡好新闻价值和娱乐价值,在新闻制作过程中,可以借鉴娱乐化的新闻编排方式,但杜绝喧宾夺主,故意哗众取宠,否则当新闻价值偏向于娱乐价值或者两者混淆时,新闻本身所既有的传播社会正能量、正确引导社会舆论的功能就无法实现,只追求新闻的娱乐价值而忽略新闻价值,在很大程度上会削弱新闻客观性和真实性,如此一来,真实就被蒙上了面纱,从而降低新闻媒体在受众心中的可信度。对此,专业的新闻媒体要坚持新闻价值的定位,新闻工作者始终要坚守新闻道义,真诚、不带有恶意和私利,真正让新闻报道既能命中社会的热点,时代的痛点,也能击中受众的兴奋点
【参考文献】
[1]唐云浩.网络新闻娱乐化现象:新闻价值与娱乐价值之争[J].新闻研究导刊,2019,10(17).
[2]杨荣智.试析媒体新闻娱乐化所带来的影响[J].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2019(18).
[3]曹文扬.新闻娱乐化逻辑成因及治理路径研究[J].今传媒,2019,27(08).
[4]郭梦珂.新媒体环境下女性新闻高频出现的原因探析——基于三类媒体20天新闻数据的内容分析[J].视听,2018(01).
[5]陈辛未.浅析娱乐“致”死[J].传播力研究,2018,2(24).
评论
|
|
匿名发布
验证码
|
|
共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页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