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C阴间滤镜事件:“坏的必然性”西方对华报道狭隘民族主义思潮

作者:刘嘉辉 时间:2022-04-28

案例介绍:

阴间滤镜,是中国网友对BBC玩弄图像色调夹带私货的手法的戏称。作为一个全球性的媒体,BBC对我国多次报道与自称的“中立客观”大相径庭,除了歪曲事实,颠倒黑白之外,BBC还通过视觉上的丑化来对中国进行污名化报道,中国网友把这种套路调侃为“阴间滤镜”。

2021年1月,BBC所拍摄的的记录片《重返湖北》便借助“阴间滤镜”对疫情之后的湖北进行了丑化报道。画面镜头苍白暗淡,死气沉沉。同时,有中国网民在境外视频网站Youtube上观看BBC于2020年12月推出的一期名为“一年后,新冠疫情如何改变了武汉”视频报道时发现,尽管这家英国媒体在其英文版和中文版的账号上,都使用了一模一样的节目内容,可这两个不同语言版本的视频中竟然呈现出了截然不同的色彩效果。截止2021年2月16日,BBC尚未就其同一个节目为何会在中文版和英文版中呈现出截然不同的色调,以及为何会在英文版的节目中使用这种色彩极为灰暗苍白和病态的“阴间滤镜”,给出任何解释。2021年3月5日,数名西方媒体记者来到人民大会堂附近,手持各种“长枪短炮”,通过各种角度,对着一名执勤武警战士狂按快门,这一幕被前去采访的新华社记者徐泽宇拍了下来,上传到了自己的推特账号上,评论区的外国网友纷纷感叹“有内味儿了”。

图片来源:https://m.thepaper.cn/baijiahao_11353665

案例链接

https://mp.weixin.qq.com/s/GJcKyLMiCdJOdRMe6Ca6RA

https://www.sohu.com/a/451122158_121019331

摘要

信息全球化背景下,新闻活动中的“民族主义”成为国际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媒介活动者出于“同胞偏爱”或服务于一定的政治目的,往往在对他国进行新闻报道时充满着主观“敌意”。2020年疫情以来,以BBC为首的国际媒体在对我国进行相关报道时,通过多种形式丑化我国形象,尤其以“阴间滤镜”为代表,体现了西方媒体在新闻报道中“狭隘的民族主义”思想。由此,从新闻专业主义、新闻报道态度及事实核查新闻角度出发来消解世界主义与民族主义之矛盾尤为重要,如何提高我国的国际传播能力在此现象中也值得被重视。

关键词:BBC;民族主义;阴间滤镜;新闻报道

Abstrac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information globalization, "nationalism" in news activities has become a hot issue of widespread concern in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Media activists are often full of subjective "hostility" when reporting news about other countries out of "comrades' preference" or serving certain political purposes. Since the epidemic in 2020, the international media headed by the BBC have used various forms to vilify my country’s image when reporting on my country, especially represented by the“underworld filter”, which reflects the“narrow nationalism”of Western media in news reports. "Therefore, it 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to resolve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cosmopolitanism and nationalis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journalistic professionalism, news reporting attitudes and fact-checking news. How to improve our country's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capabilities is also worthy of attention in this phenomenon.

Key wordsBBC;nationalism;Perineal filter;news report

一、案例分析

(一)问题探析

民族主义的内涵极其复杂,它至少包含有政治民族主义、文化民族主义、种族民族主义这几种主要类型,而仅仅政治民族主义又可以进一步区分为自由民族主义、保守民族主义、扩张民族主义和反殖民民族主义等多种形态。安东尼·史密斯认为,民族主义的大多数定义都揭示了一个共同的主题,那就是给予民族以高于一切的关注。所谓民族主义,就是将民族作为关注的焦点并力求促进民族利益的一种意识形态。英国学者爱德华·卡尔也认为:“民族主义通常被用来表示个人、群体和一个民族内部成员的一种意识,或者是增进自我民族的力量、自由或财富的一种愿望。”在《大不列颠百科全书》中,民族主义的解释是“一种以个人对民族国家的忠诚和奉献超过其他个人或团体利益为前提的意识形态”;在《韦氏词典》中,民族主义的界定是“一种民族意识,它将一个国家置于所有其他国家之上,并把主要重点放在促进其文化和利益上,而不是其他国家或超国家集团的文化和利益”。可见,民族主义表达的大致是两个意涵,一是赋予民族以至高无上的地位,二是以增进民族利益为终极目标。

我们不应该将民族主义视为洪水猛兽,从联合国相关机构在疫情期间的相关声明中就可以窥见一二,其表述为“要避免放任民族主义情绪的高涨”,而没有说要像对待种族主义、仇外主义一样要完全防范或予以消除。我们可以看到,在这场全球性公共卫生突发事件中,应对疫情的单元或主体首先而且主要是民族国家。各民族国家基于保障本国公民生命健康为第一要务的原则,凝聚起本民族的力量、聚集起本民族的资源、鼓舞起本民族的信念齐心抗击病毒,一定意义上彰显了民族主义的正面价值。然而,民族主义仍有可能被别有用心之人所利用,成为实现某种不合理目的的工具。疫情期间此种现象尤为显著,并多通过相关的新闻报道表现出来,或是为了转移国内矛盾、抑或是由来已久的“傲慢”使得相关媒体在进行报道时总是难以从“真实客观”的角度进行新闻报道。在全球抗疫进入关键时刻之际,此类通过恶意污名化其他国家来转嫁本国问题的行径,明显是妄图以牺牲他国利益来换取本国在政治、经济、文化、道德上的优势地位。

(二)民族主义在新闻报道中的表现方式

1.画面语言

学者周逵和苗伟山认为,视觉文本和民族认同、民族主义之间一直存在着密切的互动关系。基于移动技术的赋能,用户逐渐习惯了对信息的”浅阅读“,相比于”以字传意“,“以图传意”更加契合用户的阅读习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民族主义思想的表现载体也逐渐从单一的文字表现形势逐渐上升到以图片、视频为主的多元化形式上面。在BBC对我国的负面报道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其主要采取的是通过改变镜头画面的色调,即中国网友所称之为的“阴间滤镜”。来建构西方民众对中国的片面认知。这种“阴间滤镜”下的新闻报道更容易引发西方受众对中国的抵触心理,建构起对中国的抵抗性认知,这种行为也是充分体现了BBC在进行新闻报道时其所存在的”狭隘的民族主义“思潮。

2.内容选择

在重大新闻议题的报道中,新闻媒体往往会选择若干个相关主题,进行连续性报道。通过主题的选择与组织,表明自己的态度和观点,同时为了强调某主题的重要程度而进行反复地跟进与报道,由此对受众产生重要影响。因此,报道主题的选择和界定往往是新闻框架的高层次建构,具有鲜明的价值阐述和导向作用,直观地凸显出报道的框架结构,同时为下级层次的选择与组织作了初定。

BBC在疫情期间对华的相关报道不仅从视频画面的色调来污名化中国,同时其报道内容的选择也充分体现了BBC对新闻专业主义的践踏。在《重返湖北》中的纪录片中,BBC的很多内容报道的并非是较为发达的城区,而是选择了较为偏远的乡镇进行报道,以突出中国贫穷且落后的一面。这样充满主观性和目的性的报道对象选择,与其一贯所坚持的“真实客观”理念大相径庭。

3.情感角度

报道的情感基调鲜明地体现出新闻的感情色彩,表露出媒体价值倾向,是引导舆论走向的最直接手段。感情基调分为中立、温和、强硬三种。温和的感情基调是指新闻报道表达出一定的感情倾向,但是表现的方式比较含蓄和内敛。强硬的情感倾向则是指新闻报道的情感表达方式直接和强烈,甚至具有谴责性质。温和的情感基调与强硬的感情基调都是有倾向性的情感基调。BBC在对华的相关报道,尤其是借助“阴间滤镜”下的新闻报道,充分体现了BBC在对华问题上强硬的情感态度。如在BBC拍摄武汉纪录片时,将当地警察为其行为提供援助的的行动称为“在检查站被拦下,遭遇询问和跟踪”,将一工厂安保负责人蒋勇尽职尽责称为“禁止我们拍摄,努力阻止我们拍摄任何相关画面”。在去年我国两会召开之际,BBC曾发表过一篇报道,文章阐述和评论了大会议题的内容,但是标题下方却配发了一张武警列队在天安门前巡逻的照片。照片中,摄影师将武警战士填充了画面的四分之三,灰暗的镜头中弥漫着一股人为塑造的奥威尔主义气息,给人一种紧张、压迫的心理暗示。图片旁则写了一行阴阳怪气的解说:“中国希望控制疫情,并控制香港。”这种带有偏见和充满主观性的新闻报道,这种对其他国家和民族的失实报道不仅践踏了新闻真实性,同时也是“狭隘的民族主义”作祟的结果。

(三)如何应对新闻报道中狭隘的民族主义思潮

1.恪守新闻专业主义

尽管在新闻场域的诸多影响因素之下谈新闻专业主义有些矫情,然而从事新闻工作还是要有一定的职业精神和操守。在实际的新闻报道活动中,无论是BBC,抑或是其他什么外国媒体,甚至是我国的媒体,都应该始终坚持新闻专业主义精神。作为一个记者,要做到对新闻事实准确,客观的反映。普利策也曾说过:“假如一个国家是航行在大海中的巨轮,那么记者就是船头的瞭望者”,这也充分说明了新闻记者背后的社会责任与使命。假如媒体和记者完全受政治、经济等力量的摆控,那么不仅是新闻业失去了存在意义,更是对公众和对社会的利益的漠然。

2.树立全球合作态度

狭隘民族主义的抬头需要各国树立合作态度。正如习总书记说所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一样”,疫情下的全球性危机要求各国超越姓“资”、姓“社”的思维惯性,从人类整体利益出发来进行社会治理。在这个过程中,媒体作为公众的“传声筒”和“瞭望塔”,无疑在此过程中肩负着作用。媒体及从业者应该抛弃偏见,恪守合作准则,更好地为全人类利益所服务。像BBC“阴间滤镜”这样的报道无疑是对全球一体化的冲击和挑战,也是造成国家和民族分裂的重要原因,是“狭隘民族主义”在新闻领域的延伸。

3.事实核查新闻

专业领域也应该采取相应措施来遏制“狭隘民族主义”在新闻领域的抬头。事实核查新闻是指对新闻的准确性和真实性进行核查和验证,后来扩展至对政治家的政治言论、竞选广告及相关新闻进行真实性查验。在涉及到他国问题的报道时,本国媒体很容易收到民族主义的影响从而对他国进行形象建构,这种新闻无疑是违背了新闻的真实性和客观性的。因此,事实核查新闻在这样的背景下十分重要,建立事实核查新闻相关制度,将采写与编发相分离,最大限度地减少记者在新闻报道中的主观性体现,对于扼杀狭隘民族主义在新闻领域的抬头尤为重要。

二、国际传播问题反思

BBC为何对中国的“阴间滤镜”成为我国公众广泛关注的重点,一部分原因还是BBC作为国际性的大媒体,其对于我国的片面报道很容易建构起他国公众对我国的负面认知,而这背后还是体现了我国国际传播力量的薄弱。一方面,在对外传播中,国家形象主要通过大众媒体对新闻的数量安排、选择和策划,进行不同的议题设置,并有所侧重的展现出来。由于我国新闻媒体较西方国家发展较晚,并且收到国家方针政策的影响,未能在国际主流媒体中占据一席之地,而是一直受西方媒体制约,处于被动地位。另一方面,国际传播的主要目标是海外民众,而由于我们国家和海外地区存在着不同的文化语境,使得中外文化交流存在认知障碍,传播过程中会因为语言、文化和习俗不同,带来表现方式和风格的差异,会造成认知上的偏差,同时,由于受者接受心理的差异,也会带来主观评价的多义性,即高低语境带来的传播隔阂。国家传播困境急需打破,习总书记在5.31讲话中说到:“不同文明凝聚着不同民族的智慧和贡献,没有高低之别,更无优劣之分。要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用中国实践升华中国理论,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更加充分鲜明地展现中国故事及其背后的思想力量和精神力量”。要打造中国形象,讲好中国故事,最根本的还是要以不同区域、不同国家以及不同群体受众的精准传播方式进行区隔,以此来推进中国声音的全球化表达,增强国际传播的亲和力和时效性。讲好中国故事,打破他塑形象,不仅事关媒体,更是维护中华民族利益之必然。

参考文献

[1]朱荟,郝亚明.新冠肺炎疫情中的西方种族主义与民族主义[J].民族研究. 2020,(04)

[2]张淑娟.狭隘民族主义的源与流:理性与非理性的交织[J].学术界. 2020,(11)

[3]邹军.媒介变迁视野中的网络民族主义:兴起、演进及反思[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03)

上一条:塔利班斩首阿富汗女排选手事件:假新闻的国际传播 下一条:从讽刺漫画中看艺术与社会的“纠缠”—乌合麒麟漫画事件给予我们的思考与启示

评论

请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有关法律法规。
用户需对自己在使用本站服务过程中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
本站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内容。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匿名发布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

Copyright ©2012-2013 Jc.ccnu.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
华中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版权所有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珞喻路152号  邮编:4300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