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典电视台辱华视频”事件中的国际传播中的新闻伦理冲突
时间:2019-01-08
【摘要】2018年9月21日,一则有关瑞典电视台辱华的新闻引起广大网友的热议。瑞典电视台发表的一些恶意攻击中国和中国人的言论强烈刺痛了国民的爱国情绪。不少网友和媒体对瑞典电视台的行为表示愤怒和谴责。在全球化背景下,跨文化传播中的伦理冲突日益凸显,而不当的处理不仅会阻碍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而且还会造成国家对外关系的紧张。因此,本文将以瑞典电视台辱华新闻为案例,探讨在当前全球化发展趋势下,国际新闻报道中的伦理示范问题,以及面对日益凸显的传播伦理冲突,中国应该如何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打造“外宣旗舰媒体”,在纷繁复杂的国际交流中掌握主动权。
【关键词】国际传播伦理冲突辱华事件
【Abstract】On September 21, 2018, a piece of news about the humiliation of Swedish TV caused a heated discussion among netizens. Some of the malicious attacks on China and Chinese people published by Swedish television have strongly hurt the national patriotic sentiment. Many netizens and media expressed their anger and condemnation to the Swedish TV. In the context of globalization, the ethical conflicts in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are increasingly prominent, and improper handling will not only hinder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 and the cultural exchanges between countries, but also cause the tension in national foreign relations. Therefore, this article will take the Swedish television HuaXinWen shame as a case, discussed under the current development trend of globalization, the international news reports in the ethics problems, demonstration, and in the face of growing spread of ethical conflicts, China should be how to strengthen construction of ability of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make "heralded flagship media", grasp the initiative in the complicated international exchanges.
【Key words】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Ethical conflicts;Event humiliating to China
【案例简介】
9月21日,瑞典电视台《瑞典新闻》栏目播出了一段辱华视频。视频打着给中国游客提示的旗号,以充满低级趣味的噱头,粗俗不堪的语言,赤裸裸地宣扬种族主义、排外主义;此外,节目中使用的中国地图,缺少台湾省和西藏部分地区,严重侵犯了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事后,该电视台节目制作人辩称,这是娱乐节目,只是“瑞典语的幽默”,无需道歉。
9月22日,中国驻瑞典大使馆发言人就瑞典电视台辱华节目发表谈话,对此予以强烈谴责,已向瑞典电视台提出强烈抗议。并称该节目已经突破了人类道德底线,严重挑战人性良知,严重违背媒体职业道德。
9月24日,瑞典电视台在官网上发表文章回应辱华视频事件,承认节目表达的整体意思出现了缺失,但对外界关于其节目涉及种族歧视的指责依旧闪烁其词,并未做过多回应。
(图片源自网络)
【案例来源】http://news.china.com.cn/live/2018-09/29/content_198187.htm
【案例分析】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扩展,国与国之间的交流传播日益密切,但由于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之间存在着较大的文化差异,传播中的伦理冲突时有出现。而近年来,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中国在全球传播格局中的地位虽有所提升,但从整体来看,我国还是处于劣势地位,在西方国家的一些新闻报道中仍可看见部分辱华新闻。
2008年,当CN N电视新闻评论人卡弗蒂在电视上被问及当前中国的发展与二、三十年前的差异时,他说“中国的发展与50年前无较大差异,仍然如同‘暴民和匪徒’”, 引起一片哗然。
2013年10月,美国广播公司主持人吉米·坎摩尔在“儿童圆桌会议节目中”中问“我们欠中国1.3亿美元债务,怎样才能还完”,一位6岁的白人儿童语出惊人:“绕道地球另一边去杀光中国人”。而主持人竟然对该言论表示认同,并认为很有趣。这一行为引起全美华侨华人的游行示威,最终节目宣布永久取消,并永久清除辱华言论。
而在今年,瑞典电视台作为其国家的一个官方媒体,在该台《瑞典新闻》的一个栏目中发出这样不负责任的辱华言论,不仅严重违背了国际传播中的伦理规范,而且也让两国之间的外交关系瞬间紧张起来。
究其原因来看,辱华报道产生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对媒介伦理道德和法规的漠视
对于媒介伦理,目前没有广泛而同一的界定。在《今日媒介:信息时代的传播媒介》一书中将媒介伦理视为新闻传播人员新闻实践行为的指导方针或道德准则,主要围绕着准确性或真实、公平与处置责任以及媒介主体的隐私等问题展开。而国内学者龙耕云归纳,狭义的媒介伦理是与新闻职业道德划上等号,广义的媒介伦理则除了新闻从业者和媒介机构外,受众(用户)的媒介伦理也应包括在内。在《新闻伦理学》中,更是提出新闻报道的客观性原则。
从上述观点来看,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媒体机构在报道新闻时最基础的则是要坚持真实、全面的原则,不带有任何偏见和歧视,客观的报道新闻事件。
《瑞典新闻》作为一家由瑞典政府拨款出资,四个官方机构共同支持的瑞典国家中文官方网站,在报道新闻时却刻意矮化和丑化华人形象,传递“种族歧视”的价值观念。这一行为使其从一个以促进中瑞两国文化交流为主要目的的网站,变成了传播傲慢、偏见和种族优越的平台。这不仅仅反映了该平台对媒介伦理道德和法规的蔑视,也违背了跨文化交流之中的平等、互相尊重的原则。
二、传播地位不平衡下的话语权博弈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迅速发展,国际地位也明显提升。世界格局正由一极向多极化发展,中国也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实体。面对中国的崛起,不少西方国家却虎视眈眈,认为中国的崛起必将对其他国家的经济、生活等各方面产生影响,“中国威胁论”的声音也一直此消彼涨。
由于国家实力的不同,传播体制的差异,世界新闻传播秩序一直由西方国家主导。传播力量的不平衡,传播流向的不平衡,也加剧了传播内容的不平衡。虽然目前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逐步提高,但在传播的地位上,西方发达国家仍占有优势地位。
正是因为这些原因,也导致一些国家利用新闻事件刻意炒作、抹黑,发表不利于中国国家形象的言论。而面对种种“敌意”,中国也从不屈服,而是在不断加强对外宣传媒体的基础上,积极争夺话语权,让中国声音也响亮世界。
三、西方媒介对待新闻专业主义持有双重标准
此外,西方媒介在对待新闻专业主义上持有双重标准,也是导致辱华新闻生产的原因之一。西方新闻专业主义的核心理念强调新闻的客观性,和新闻工作者、新闻媒介的独立性。该理论认为,传媒是社会的公器,新闻从业者是社会的观察者、事实的报道者,并且应该以实证科学的理性标准判断事实的真假观念。
然而,受到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差异的影响,西方媒体在报道新闻时往往都以自身利益为出发点,并没有把新闻专业主义放在第一位。在国际报道中,往往喜欢突出本国,而贬低他国。
【思考与对策】
一、拓宽传播主体,让官方民间共同发声
如今涉及到对外宣传,多以官方层面为主。为了塑造更好的国家形象的,我国积极在海外举办各种“走出去”活动,如开设孔子学院,开展中法文化年活动等。然而在民间层面,我们的宣传较为薄弱。此前如“非官方”媒体复兴路上工作室出品的《领导人是怎样炼成的》短片和《中国共产党与你一起在路上》等多个形象生动视频,得到了国内和国外媒体的好评,起到了良好的国际传播效果。因此,我们应该鼓励这类媒体发声,通过官方民间共同发声,让国际传播走的更远。
二、提高综合国力,讲好中国故事
随着全球化发展,中国迎来了机遇和挑战。在这种背景下,我们应该把握机遇,不断发展提高国家的综合国力,建设更强大更有力的对外宣传媒体。同时,还应该加强记者媒体的媒介素养,提高记者媒体的对外宣传能力,讲好中国故事,让更多人了解中国,认识中国。
三、转变话语方式,变“宣传”为传播
以往我国的国际传播工作以传统的“宣传”为主,政治性突出,意识形态色彩过于浓厚。在重视国家软实力的今天,我国的国际传播积极主动改变话语方式,减少官方和政治色彩,而变得更人性可亲和更有人情味。
【参考文献】
[1]江作苏、孙志鹏:伦理的彷徨:逆全球化思潮与媒介伦理情绪化语境的分析,《新闻大学》2018年第1期总第147期
[2]高岸明:让“中国声音响彻”国际舆论场,《新闻战线》2018年10月
[3]刘滢:新媒体环境下国际传播的转向与重构,《新闻与写作》2018年第10期
[4]程耿金妍:跨文化电视传播中的伦理冲突——以近代美国电视节目主持人辱华事件为例,《新闻战线》2016年05月
[5]刘海龙:像爱护爱豆一样爱国:新媒体与“粉丝民族主义”的诞生,《现代传播》2014年第4期
[6]郑素侠:中国网民的民族主义及其影响因素:一个媒介的使用视角,《国际新闻界》2017年12月
[7]吴隽然:全球传播视阈下西方媒体“他者”报道中的伦理问题探究,《东南传播》2018年第9期
评论
|
|
匿名发布
验证码
|
|
共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页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