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法伦理与“被算计”的人
当前位置: 首页 > 算法伦理与“被算计”的人 > 正文
算法时代:操纵人的不是技术,而是资本
时间:2019-01-08
【摘要】算法带给了我们很多方便,算法也带来了威胁。人们似乎是被技术操纵的,但是从哈里斯的例子中可以看出,真正操纵的力量是资本。算法程序的背后是一套增加用户粘性和提高点击量来谋利的商业逻辑。技术产品具备强大的复制能力,因此它的扩散速度是很快的,并且随着规模的扩大,成本就会越来越少。未来的趋势就是技术在资本的作用下会让我们像需要水和空气一样需要它。
【关键词】算法、技术、资本
【Abstract】The algorithm brings us a lot of convenience, and the algorithm also brings a threat.People seem to be manipulated by technology, but in Harris's case, the real power of manipulation is capital.Behind the algorithmic program is a set of business logic that increases user stickiness and clicks for profit.Technical products have a strong replication capability, so they spread quickly and cost less and less as they grow in size.The trend of the future is that technology with capital will make us need it as much as we need water and air.
【Keys words】algorithm、technology、Capital
【案例简介】
图片来源:LinkedIn
2011年,崔斯坦·哈里斯创办的Apture被谷歌收购,他顺理成章地成为一名谷歌员工。他希望改变用户在谷歌的产品上花费太多时间,被太多广告包围的情况,他开发了一个谷歌的邮件工具——Inbox 。这个邮件APP不同于之前的 Gmail,它简洁并且不会太打扰用户,因为它可以将邮件的重要性进行智能排序,重要的邮件发送过来,手机才会响起提示音。
2012年,他写了一张144页的PPT,名叫“呼吁最小化的干扰,尊重用户的注意力”,发给了他最信任的10个同事传阅,想把它作为设计伦理推广起来。
这张PPT 很快就在谷歌内网上火了,时任 CEO 拉里·佩奇找他谈过话,哈里斯自己也不再自称产品经理,而是“伦理和产品哲学家”。然而,他想在谷歌内部发起的革新却举步维艰。“每个人读到的时候都点头称赞,然而一转头就继续忙自己的事去了。”哈里斯在接受《大西洋周刊》的专访时说,“还有同事误读了我,以为我不允许大家使用社交网络。”2016年,革新无望的哈里斯从谷歌离职,转而投身公益,建立了“人性科技中心”,与一群同事探索改进技术,让人们更合理地使用科技产品。
【案例来源】https://mp.weixin.qq.com/s/0j3uTDYsSpEgkUMjspzROQ
【案例分析】
图片来源:百度图片
今天,我们的生活几乎都是由算法决定的,百度和今日头条决定我们每天浏览什么新闻,淘宝决定我们买什么,微博决定我们关注哪些博主和信息,我们每天走的路也是由手机导航决定的。我们每天在各大服务平台上获取便利的同时,个人的信息和喜好也被记录在计算机中并且通过算法和已有数据,计算机越来越了解每个人。的确,算法带给了我们很多方便,提高了效率,从经济角度看,机器学习的算法可以刺激创新和生产增长,有研究表明,算法为很多行业的发展带来了增长点。从个人生活的角度,算法帮助我们节省了很多时间和精力。但同时,算法也带来了威胁,特别是对于普通人来说,因为掌握了算法的大公司轻而易举的就可以获取我们很多个人信息,往往在不知不觉中我们就被“算计”了。
《连线》作者罗比·冈萨雷斯将大部分科技产品比作带给人愉悦感和满足感的垃圾食品。食品本身对人类有益,但是吃过多的垃圾食品却会给人身体待还很多害处。但是即便如此,人们还是无法抵御“垃圾食品”的诱惑,几乎每个人都在不停的刷屏。
看起来,我们似乎是被技术操纵的,但是在哈里斯的例子中,或许背后有更深层次的原因,那就是资本。
像哈里斯这样的技术工程师们,他们原本想的就是如何能让技术成为帮助人们的力量,但是身处不管是像谷歌这样的大公司还是一个小型公司中,程序员们所要做的依旧是运用技术来帮助用户,但是要建立在“留住用户”的目的上。因为只有留住用户,才能获得更多收入。科技公司的技术人员们会设计出艳丽的图标、小红点、自动播放的视频来吸引用户的注意力,通过奖励机制等方式让用户尽可能多得停留在其中。当用户看完一个短视频之后,系统会自动推送一个相关的短视频,希望把这种视觉快感延续下去。并且用户看的越多,系统之后的推送就会越靠近用户的喜好。
科技产品的盈利模式主要还是依靠广告,因此,用户在这项产品中停留的时间越长,公司就能够获得更多广告商的进驻。“抖音”想让每个用户一个接一个地看里面的短视频或者今日头条希望每个用户一个接一个地点开看带有广告的新闻,也是基于这样的原因。
2017年,网信办约谈今日头条、凤凰新闻客户端相关负责人,要求对违规问题严重的部分频道暂停内容更新。今日头条和凤凰新闻手机客户端违反国家有关互联网法律法规和管理要求,传播色情低俗信息,存在严重导向问题,对网上舆论生态造成恶劣影响。这是媒介产品运用算法产生问题的典型体现。但是这并不是算法本身的错误,出现低俗信息等问题应该从根本原因上去思考。这些生产聚合类新闻产品的科技公司正是利用了技术以及人脆弱的本性,才能够从中获利。
罗伯特·麦克切斯尼在其《数字封杀》中提出了一个重大问题:互联网已经无法成为一种承载知识、教育和参与式民主的光明力量了,互联网正在成为高度商业化、分散注意力、超想象地侵害人们隐私的阴暗力量。算法程序的背后是一套增加用户粘性和提高点击量来谋利的商业逻辑。基于算法的以受众需求为导向的推荐机制,容易导致受众信息的窄化,受众接收到的信息是单一的,在一次又一次的推送中,用户固有的观念被不断的强化,理性的声音将会越来越少。同时强调流量带来的经济效益,也很容易导致低俗信息、娱乐信息成为推送的主要内容,而大多数用户是很难抵御这种诱惑的。
在资本的眼中,用户的数量、活跃度、平均在线时长等数字就是象征着货币多寡的指标,而用户却在虚拟的美好生活中无法自拔。进一步从经济方面来思考,技术产品具备强大的复制能力,因此它的扩散速度是很快的,并且随着规模的扩大,成本就会越来越少。未来的趋势就是技术在资本的作用下会让我们像需要水和空气一样需要它。
哈里斯从谷歌离职,转而投身公益的选择也让我们从一个技术人员身上看到了希望。哈里斯说过:“历史上从来没有一个时刻,人们的生活被一群3个大公司(指 Facebook、谷歌和亚马逊)里、大多数为25~35岁的男性白人技术人员所深刻地影响着。这些人手下诞生的设计决定着数百万人每天该以何种方式度过……(我们技术人员)必须承担起责任。”
然而,这毕竟是少数技术程序员的选择,现实情况是资本控制技术,已经成为了经济上的必然。
【参考文献】
[1]赵双阁]岳梦怡.新闻的“量化转型”:算法推荐对媒介伦理的挑战与应对[J]当代传播,2018年第4期
[2]Robert W. Mc Chesney,Digital Disconnect: How Capitalismis Turning the Internet Against Democracy, The New Press. NewYork,2013. p.46
评论
|
|
匿名发布
验证码
|
|
共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页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