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别传播与女性污名化
当前位置: 首页 > 性别传播与女性污名化 > 正文
“妈宝女”“妈宝男”标签事件:两性话题中的性别污名化
时间:2022-04-28
摘要:有关性别话题的污名化现象一直存在,有些媒体刻意用标签化方式设置两性议题,不断挑起性别对立,造成公众面对社会问题常陷入单一的性别视角。本文通过对“妈宝男”“妈宝女”呈现舆论环境进行对比分析,探讨出现此类话题的原因,解析两性话题的污名化,并就此提出相关对策建议,呼吁公众重回理性思考。
关键词:妈宝、污名化、两性话题
Abstract:The stigmatization of gender topics has always existed. Some media deliberately set up gender issues with labels, constantly provoking Gender Opposition, resulting in the public often falling into a single gender perspective in the face of social problems. Through the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public opinion environment of "Ma Bao Man" and "Ma Bao woman",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reasons for such topics, analyzes the stigmatization of gender topics, puts forward relevant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and appeals to the public to return to rational thinking.
Key words:Ma Bao; Stigmatization; Gender topics
案例简介:
近日,一组“妈宝女”的表情包在网上走红,不同于以前网上对“妈宝男”的一致贬低、谩骂,人们对“妈宝女”的态度偏正向,且话题讨论者以女性居多。
(图1:妈宝女表情包)
在微博,#谁还不是妈宝女了#的话题阅读量达2.4亿,讨论4.9万。话题岛屿中提到,“我就是一个平白无奇的妈宝女罢了”
(图2:微博话题榜)
一则微博热评“女生用这个我会觉得挺可爱的,男生用我就会远离他。”更是直接展现出大家对“妈宝女”和“妈宝男”的态度。
(图3:微博热评)
一、 “妈宝女”“妈宝男”的呈现特点对比分析
1、词汇语境含义不同
“妈宝男”早在2013年就已经成为网络热词,2016年《中国式相亲》更是让“妈宝男”、“巨婴男”成为网友炮轰对象。既往讨论中,研究者对“妈宝男”的解读偏向心理学等方面,其定义为“母亲过度入侵,自身心理成熟度发育不足的男生,[1]是一种无意识的成熟延迟状态。”[2]而观察网友对“妈宝女”的讨论,发现两者的使用语境存在差异较大。
在讨论“妈宝女”时,社会关系语境主要是母亲和女儿的单一联系,而“妈宝男”的社会关系语境则暴露于自身、原生家庭以及妻子这三方的冲突矛盾中。因此,在“妈宝男”的语境中,常常伴随“巨婴”、“软饭男”等词汇,以贬低为主,“妈宝男”无法自己拿主意,事无巨细的问妈妈意见,无法正常处理夫妻关系;而伴随“妈宝女”的则是学习工作久未见到父母、努力打拼受委屈后想念父母等语境。不同于男性放弃自我独立,依附父母,人们在“妈宝女”之中看到的是女性追求自我价值实现的身影,纯粹的表达对母爱的依恋,并将对家庭的依赖转换为奋斗的动力。正是这两个在使用语境上的差异,导致受众对两者的态度呈现巨大反差。
2、受众态度呈现不同
在网络舆论中,“妈宝”与男性群体的关联度和讨论热度远大于女性,且对“妈宝男”的态度多为负面。多数人认为这样的男生没有自己的主见,无条件听从父母意见。随着现代独立自由意识的解放,女性在妈宝话语中的主导地位,使得“妈宝女”的态度回归正面,表现出极大认同,“妈宝”重新回归“妈妈的好宝贝”,这也一定程度上消解了“妈宝X”污名化。
“妈宝女”重新回归“妈宝”的原始定义,但“妈宝男”仍难逃对“妈宝”的污名化,只要有“妈宝男”的舆论场,都免不了一场论战,这背后包含社会和男女性本身的多重原因。
二、“妈宝男”背后污名化的原因分析
1、信息的标签化处理
新媒体注重眼球经济,平台为了迎合受众,在处理所有信息时,都会进行标签化分类,将某类相同的事实赋予同类标签,一旦受众接受这种标签,久而久之会出现思维定势,在今后处理信息时,会依据脑海中既有的印象对事物进行标签化处理,产生“价值判断”先于“事实判断”的情况。
在互联网中,对男性的一些网络热词都伴随着负面舆论,例如“普信男”、“凤凰男”等,因此,在对“妈宝男”在标签化处理时就会自动进行价值判断,将其贴上“不独立”、“巨婴”等标签。
2、女权运动的兴起
著名演员Emma Waston在2014年9月的联合国演讲中心公开发表“if you believe in equality,you are a feminist”主题演讲,女权主义的口号与声音,从那一刻得到广泛的运用和呐喊,一句“我是女权”便可在不需验证和警惕的情况下,成为为女性呼喊的声音而备受关注。
除此之外,中国传统社会的女性要求“三从四德”,依附于男性话语存在,随着现代女性意识的觉醒,女性在社会的地位提高,逐渐参与社会话题建构。“妈宝女”之所以偏向正面,不仅是因为女性主导该话题,还因为女性更坦然的活在亲情这类亲密关系中,因此会在面对标签时选择有利的、不易被攻击的贴在身上。
3、社会对男女角色期待不同
角色期待,指社会对某一角色的期待和要求,也就是社会对处于一定社会地位的成员所需要和规定的一套权利义务规范[3]。一旦出现与角色期待不符的事情,就会被定义为“异类”。
现代社会中,对男女角色期待的不同主要表现在社会和家庭两方面。在社会中,对男性的期待仍依据中国传统价值观念,男性被期待拥有更多阳刚之气,具备独立、自我有主见的男性气概,而“妈宝男”这种对母爱的依赖与社会所要求的男性气概相冲突,因此被赋予软弱、无能等定义。社会对女性的定义分为两种,一种是偏向娇弱、温柔等,另一种是伴随着女权主义的崛起,独立、自信也成为社会对女性的角色期待。“妈宝女”的语境是女性独立工作学习后对家庭的依赖,以及将这种依赖转换为前进的动力,这种话语设置符合社会对新女性的角色期待。
除此之外,我国家庭关系中,婆媳关系一直是处理的难点,而“妈宝男”则将婆媳关系的矛盾推向高潮。“我妈养我已经够辛苦了,你体谅她一下”、“我妈说多生几个孩子好”、“我妈说女的就应该照顾家庭”,我妈说三个字让女性谈之色变,爱情关系中掺杂家庭关系,女性疲于应付婆媳矛盾,且男性的不作为甚至刺激矛盾使得女性处于孤立无援状态。因此社会对男性的家庭角色期待倾向于主动调节婆媳矛盾,而对“妈宝男”的贬低则反应出在家庭关系中,女性对男性未达到此类期待的失望和攻击,“远离妈宝男”等论述也展现出女性对自我的保护和复杂婚姻关系的警惕。这也从另一方面证明“妈宝女”的出现是女性享受自身家庭以及追求独立的表现,她们不愿进入“妈宝男”的家庭关系,也不再对其抱有期待。
三、“妈宝女”“妈宝男”两性话题讨论的影响分析
无论是对“妈宝男”的污名化还是“妈宝女”回归原始定义,都会不断强化大众心中的刻板印象,对男性的定义都是“普信”“凤凰”“娘炮”,与此同时,男性群体通过污名化的女性符号定义为利于维护男性话语权生存的符号,用新的刻板影响,缓冲男性群体的焦虑和威胁感。[4]久而久之,舆论出现失焦现象,无论发生什么事,都会引向男女性别对立攻击,进而弱化了报道内容本身以及背后原因等真正应该重视的问题。
四、“妈宝女”“妈宝男”背后去性别污名化对策分析
1、媒介主动设置议题 强化自检自查
人的社会性别是在社会化过程中,外界因素对其形成强大的影响和规范下而形成,而性别的刻板印象主要包括对男女两性的形象、性格、智力、社会分工、家庭角色等方面的定型化。[5]然而,媒介在构成性别刻板印象的过程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例如曾经影响力颇大且极具女权意识的“咪蒙”,在一些文章中固化男女形象,通过展示男女性不平等转向两性对抗。
对于此,媒介应积极承担社会责任,主动作为。一方面,要主动设置议题,展示多元性别形象,避免过分强化大众脑海中两性形象。男性不是只有“渣男”和“暖男”,女性不是只有“家庭妇女”和“职场女强人”,“男性气质”与“女性气质”也并不是无法兼容,当女生打扮的中性化,剪短发,会被贴上“男人婆”标签,当男性开始化妆护肤,也会被冠以“娘炮”的称号,而这类词汇本身,就是二元对立的性别认知带来的偏见,是一种污名化现象。媒介应避免“物化”男性、女性形象,做出“妈宝X”“XX男”“XX女”这种忽略其主体性的标签。另一方面,媒介要强化自检自查,完善“AI+人工”的双重审核机制,除了对污名化话题进行事前审核外,还应集中精力对相关舆论进行监控把关,避免两性舆论激化的同时,积极反馈舆论现状,以便进行相应议题设置,有效引导相关舆论。
2、公众跳出性别对立 寻找人文关怀
回归“妈宝”原始含义,就是妈妈的好宝贝,这本身并无任何贬低意义,是温情的体现,然而加上男女性别后,则变了味。人们将性别冲突看成一切问题的来源,但当亲情也成为性别冲突的战场时,我们就该反思是否被性别对立蒙蔽了双眼。例如曾经谈论的“凤凰男”、“凤凰女”,“凤凰”不再是高贵的象征,而成了从贫困地区走出,自卑、为了上位不择手段的象征,给这类群体打上污名化标签,成了警惕的结婚对象。然而这种争论并没有解决任何问题,反而否定了积极向上,努力改变生活的意义。
在去污名化的道路上,性别不是唯一视角,公众要跳出性别对立,回归其背后的温情和人文关怀,做妈妈的好宝贝本身并无任何不妥之处,谁都能享受这份温情。公众一味的拘泥性别讨论中并无意义,除了要跳脱性别本身看到背后原始的情感,更应警惕这些词汇背后的社会问题,积极找到解困之策,就“妈宝X”来说,如何平衡好自我、另一半与原生家庭的三端关系,才是真正应该讨论的问题。
3、重建社会心态 回归主流价值
社会心态是社会问题的直观表现,静态的社会心态和动态社会心态的改变反映社会的变迁,也是个体建构社会的一种方式。[6]当下我国社会舆论在两性话题中,社会心态较为极端,男性贬低女权主义,称为“田园女权”,女性攻击男性大男子主义,因此,对公共理性的呼唤以及主流价值的回归是反污名化道路上的重要一环。
公共理性视阈中的和谐社会首先应当是一个基于平等价值的公平社会,应这就要求社会主体注重平等。因此建立正确的女权主义解读方式,合理传播女权主义价值观是重要一步。党的十八大首次将男女平等作为基本国策写入报告,这是社会发展、人民共同努力的结果,女性的地位正在进一步提高,女权主义并不是要求女性至高无上,而是强调男女平等,男性可以进入家庭领域,女性也不应承担家庭角色分工中大部分内容。媒介和政府都应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引导社会舆论,积极采取措施保证性别平等,工作中不搞性别歧视,女性产假设置合理,男性陪产假开始落实,这些都是国家社会为保证男女平等,实现社会群体污名化的反拨,使社会群体回归真实的面貌所做的努力。只有国家、媒体与民众积极承担起作为主体的责任,利用优秀的传统文化基因,以公共理性重建社会心态,形成三方联动效应,两性话题才能回归道德与主流价值评判。[7]
五、结语
社会群体形象的呈现,构成了一个时代的镜像。[8]由于历史和现实因素的双重作用,我国两性平等仍有很长一段路要走,但我们要怀有包容之心,放下固化的偏见,勇敢面对性别不平等并积极寻求解决方案,让两性舆论重回理性,让社会角色分配走向两性平等的彼岸。
参考文献:
[1]周公子. “妈宝男”, 让母亲成了“第三者”[J].家庭医生,2016(15):64-65.
[2]辛献云.话说“妈宝男”及其相关英语表达[J].新东方英语(大学版),2017,No.172(08):20-21.
[3]周俊.试析新闻失范行为中的角色期望与角色领悟[J].国际新闻界,2008,No.170(12):51-55.
[4]周蕊.传播学视角下女性群体形象污名化研究[J].新闻文化建设,2020(08):33-35.
[5]李银河.女性主义[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18
[6][8]杨传婷,陈伟瀚.新媒体视域下我国社会群体污名化现象探析[J].传播力研究,2019,v.3;No.061(13):95-97.
[7]史云贵.从政府理性到公共理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性路径分析[J].社会科学研究,2007,No.173(06):65-70.
评论
|
|
匿名发布
验证码
|
|
共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页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