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媛”事件:网络新闻报道中女性媒介形象的污名化为例

作者:李嘉嘉 时间:2022-05-02

【摘要】通过对“病媛”事件的媒体报道进行分析,探讨事件中女性形象刻板建构及对女性的标签化表达等议题。媒体在呈现事件真相过程中,消解了女性角色的多重社会意义与主体性价值。这种带有媒介性别政治和消费主义逻辑的叙事话语,不仅遮蔽了媒介话语中性别权利不平等关系,也折射出当下中国媒体转型所面临的媒介伦理困境。

【关键词】新闻报道;女性污名化;媒介形象

Abstract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media reports of the "Sick Yuan" event,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stereotypical construction of female images and the label expression of women in the event. In the process of presenting the truth of the event, the media dispelled the multiple social meanings and subjective values of female roles. This narrative discourse with the logic of media gender politics and consumerism not only covers up the unequal relations of gender rights in media discourse, but also reflects the dilemma of media ethics faced by the current transformation of Chinese media.

Key wordsNews reports; The stigmatization of women; Media image

【案例简介】

9月28日,健康时报发布文章《“佛媛”之后再现“病媛”:精致的住院照,“生病”不忘化妆》,此后《澎湃新闻》将《健康时报》的这一则新闻转发到微博,并配上有关图片(《健康时报》原文并未配图),引起了广泛关注。该条新闻描述了在社交媒体上出现的一类人群,她们配着带妆精致住院的图文,介绍自己患有某种疾病,在一段时间以后声称“已经痊愈”,并在分享康复心得的过程中夹带保健品、化妆品等产品的广告。

该条新闻承接之前有关“名媛”、“佛媛”的有关新闻,构成连续性的报道,共同表达的是对社交媒体平台上泛滥的消费主义不良现象的揭露与批判。紧接着人民网、央视网等媒体平台相继转发,加入了声讨“病媛”的行列。

图片来源:微博@澎湃新闻

9月29日,《澎湃》在微博上转发的“病媛”新闻中,其中一张配图的当事人张女士在微博上控诉“病媛”新闻图片严重失实,《澎湃》所使用的配图仅仅是张女士住院期间由家人拍摄并发布在社交媒体的一张普通生活照片,与“病媛”现象并无关联,且张女士本人也并未从事过网络带货行为。

图片来源:微博@张吉晶-cat

9月30日,张吉晶女士委托律师事务所发布律师声明,要求涉及该文内容发布、转载者立即删除、停止传播一切有关她的不实信息,并要求涉嫌侵犯其名誉权的网络平台、用户于本声明发布之日向其公开赔礼道歉。在声明中,律师称,针对相关侵权事实,北京盈科(杭州)律师事务所律师已经完成取证工作并根据后续网络舆情的涉嫌侵权行为进行持续取证,委托人保留向侵权方进一步提起民事诉讼和刑事控告的权利。该声明要求删除涉及张吉晶内容的文章除了《“佛媛”之后再现“病媛”:精致的住院照,“生病”不忘化妆》外,还有《“佛媛”被封,“病媛”来袭,表面生病实则带货》《有大病!“佛媛之后”再显“病媛”,用生命带货毫无底线》等文章。目前,如广州日报大洋网、潇湘晨报等媒体已经删除转载文章,少部分媒体仍未删除相关文章。

图片来源:微博@张吉晶-cat

10月16日,《中国妇女报》评”某媛“现象:不良行为要批评,标签化得反对。

【案例来源】:

微博@张吉晶-cat

https://m.weibo.cn/2330613963/4686779904951665

https://m.weibo.cn/2330613963/4687129843862925

环球时报《“佛媛”后再现“病媛”:身患重病,带妆住院》

https://mp.weixin.qq.com/s/RI4RMEcEND9jxQaobjRolw

观察者网《"病媛"当事人发律师声明:要求公开道歉》

https://mp.weixin.qq.com/s/EGngZAQM0imwarXqeNSekg

【案例分析】

一、“媛”的本意与污名化演变

“媛”字,最早出现在《说文解字》里,本意形容女子姿态美好。“名媛”指的是那些出身名门、上流社会的女子。在民国时期,名媛通常又指代才女,她们像男人一样接受教育甚至是出国留学,她们有见识、有学问,是女性意识觉醒的先驱人物。中国第一部词典《尔雅》中记载着“美女为媛”。从“媛”本身的释义来看,代表的是美、是好的姿态。而“名媛”,则更进一步,指代名门闺秀。两者的原意都呈现出正面的色彩。

人们最开始用“媛”组词,并不是在今年佛媛、病媛出现之后,而是一个我们都对非常熟悉的名词——程序媛。这个指向女性程序员的谐音梗,将其从程序员这个职业的统称中标签化出来,是一种非常清晰的区隔划分。当程序媛这个词语横空出现的时候,建立在一种“程序员往往都为男性”的隐含意味之上。对于这种身份偏见,有学者表示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长期以来技术领域对于男性气质的强调和对女性特征的排斥——男性与技术组成了一种“合谋”,这种“合谋”与教育话语、技术发展、性别分工等社会结构密不可分。[1]

而佛媛、病媛等名词出现的时候,不仅指向一种女性形象上的“漂亮”,同样暗含着一种批评性的指摘,甚至后者才是这类词语侧重想要表达的意义。当“寺庙”、“医院”等场景和“媛”符号产生了矛盾和冲突,进而“媛”的所指产生了变形。在这样的共同作用下,“媛”还是一种女性象征,却不止于女性象征。它被用于建构各种负面词汇,一个带着美好寓意的符号逐渐消逝,取而代之的是不合时宜的女性形象,是包裹着糖衣的流量密码。

二、女性群体新闻报道现状产生原因

(一)男性凝视的社会症候

“社会性别”一词是由盖尔·卢宾最早提出的。同为“性别”的含义,“sex"指的是生理上的性别差异,而“gender”在英语中指的是社会性别,是一个社会文化层面的概念。通过社会实践的作用发展而成的雌雄之间的角色、行为、思想和感情特征方面的差别,性别集体无意识即是在社会实践中不断形成。[2]

在中国古代以儒家思想为主的的文化观念中,女性是依附于男性的“附属品”,使得“男尊女卑”的思想深入人心,成为了一种性别集体无意识。在性别集体无意识的作用下,在新闻传播领域,不论是新闻媒体还是受众,都受“男尊女卑”的传统思想影响。新闻媒体在选取新闻事件和报道新闻事件的过程中会受到传统男权文化的影响,导致涉及“性”与“伤害”的主题占比颇高。而在大量新闻有关女性“被骚扰”、“被性侵”、“被害”的报道中依然可以看出新闻媒体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将女性受侵犯视作可供讨论的,可做饭后谈资的新闻事件。

法律上男女平等的现代社会,女性应当拥有的在各方面与男性平等的权利,与流传千年的深藏于人们潜意识中的传统男权观念相碰触,造成了如今新闻报道中女性群体被孤立、被过度报道、媒介形象刻板化的现象。

(二)消费主义的推波助澜

中国改革开放后的市场经济与全球化带来的跨国的新自由主义资本扩张与消费逻辑,重构了后社会主义国家的阶级关系和社会性别秩序。[3]在消费主义作用下,受众对于新闻已不再是被动地接受,而是主动的选择,新闻本身不再是被动接受的信息,而是主动选择的消费商品。在男权社会之下,女性依然是处于“被看”的位置的,而“在消费社会中,女性的身体是消费文化的重要元素,是刺激欲望,刺激消费的重要载体,是最具价值和魅力的商品”,有关涉及女性“性”、“伤害”一类的事件往往更能吸引受众的注意力,是新闻产品中的“热卖款”,标题中含有“女大学生”、“女博士”.“女乘客"、“女主播”之类的关键词即可有效吸引受众的注意力。

女性形象在媒体中被呈现的机会,并非只是源于媒体的责任意识,也是媒体自身满足利益需求和迎合受众的客观需要。[4]因而,新闻媒体在消费主义的作用下迎合受众,对女性群体的关注越来越多,不只将带有标签化的女性群体分离出来,还强化有关“性”和“伤害”的内容,在受众这一方面,同样形成了“身体消费”。新闻媒体对反常事件的特殊关注,和对女性群体的特殊关注叠加,使得有关女性群体的新闻报道污名化和负面化、极端化。

(三)媒体报道的跟风失实

继“佛媛”之后,网上出现了一批“病媛”—被认为是为了博关注、引流、涨粉而声称自己患重病的带货主播。健康时报发布文章《“佛媛”之后再现“病媛”:精致的住院照,“生病”不忘化妆》,此后《澎湃新闻》将《健康时报》的这一则新闻转发到微博,并配上有关图片(《健康时报》原文并未配图),引起了广泛关注。与此同时,诸多的知名媒体和政务平台未经核实新闻真实性,也快速跟风转发,加入了声讨“病媛”的行列。然而很快,舆论便发生反转,所谓的“病媛”只不过是网络试图“标签化”的群体。“病媛”事件的舆论反转背后体现的是部分媒体人利用“惯性思维”预设真相,折射了新闻媒体的专业素养缺失。“病媛”事件反映了部分新闻媒体不加思考的工作态度,媒体对于“病媛”的错误报道,应当归咎于“惯性思维”和“惰性思维”,如此草率的预判以及不合理的标签是对当事人过度的消费,更是新闻媒体对自身公信力的忽视。媒体本应正本清源、提供真相,反而变成误导大众的“社会公器”。

三、女性群体新闻报道改进策略与建议

(一)各级部门加强女性意识觉醒和话语权教育

针对“媛”符号的异化问题,各级教育部门要加强女性意识觉醒和争取话语权的教育活动,一是培养女生思想解放、人格独立、精神自由、生活平等意识,辩证性地看待社会组织、商业机构、家庭关系所赋予的性别特质和责任,努力从依附、顺从、迎合男性审美与欲望诉求的情境中解脱出来,完成慎独、规制,塑造积极女性形象、角色与权力。二是要培养女生自我意识,深刻认识到消费社会、商品经济对于女性“物化”与“商品化”的异化,拒绝通过迎合、取悦男性而寻求自我价值,更要拒绝通过低俗化、负面性手段来实现经济目的。学校要培养女生通过人格魅力、良好修养、脚踏实地的努力来获得别人的接受与尊重,实现个人经济与社会价值。作为受众一方的女性,要关注新闻媒体对于女性群体媒介形象的塑造,反思造成女性群体媒介形象负面化的原因,并且积极应对女性群体媒介形象负面化的现象,积极发声,使有利于女性群体的声音得以传播和扩大。[5]

(二)记者坚守新闻专业主义与道德底线

在本次“病媛”的报道事件中,我们不能否认,或有这样借着生病话题的营销行为存在,但记者更要坚持报道的真实性和客观性,不能为了报道“病媛”现象而去制造话题。真正的新闻,本该是基于客观事实的。在这篇报道中,记者只将笔墨集中在“病媛”们声称做了手术后“化着精致的妆容”,“神色甜美”,而并没有去考究这些网红介绍的产品究竟合不合规,是否属于虚假宣传。再者,正如“丁香园”博主指出的,图中的女孩是病人,而不是所谓“病媛”。趁着“佛媛”的大风,试图标签化一个群体,未免过于莽撞。且不提图文相关性,在我们的生活常识中,也并不是所有的病人都一定要面色苍白地躺在病床上,哪怕真的化妆也属于个人的自由。报道的导向性却尽在指向这些女孩为博关注而声称自己身患重病,而全文也并无对这些博主的采访和事实确认。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记者维护医学的神圣本是好意,但在报道时忽视了新闻最最本质的真实性才是真正的“病”体。那些在文中提到的,“未经权威机构认证过的产品”,“涉嫌虚假宣传”的博主,才是记者真正该去调查求证的。

(三)大众媒体努力构建两性平等社会环境

在“媛”的泛污名化现象发展过程中,大众传媒的加工和推动发挥了重要作用,尤其互联网迅猛发展带来的信息传播即时化和社会虚拟性这两种特性更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大众媒体需要充分认识到自身思想教育、行为引导方面的社会教化功能,有意识地筛选、过滤、选择信息内容,尤其是要关注信息背后所暗含的女性角色、男女关系之类的内涵,重点关注女性群体在社会中积极的表现与正确的思想,传播女性身体背后健康的意义与价值,而不是将其视为窥视对象、欲望符号、获利工具、交易商品。大众媒体要宣传符合女权思想、契合时代特征的性别观,塑造正面女性媒介形象,抵制、消除女性偏见与歧视,营造平等、和谐、宽容的两性社会环境。

(四)国家完善法律法规以促进社会平等

在法律法规的政策层面,需要从立法开始就保障女性的合理权益,关注社会生活和家庭生活中女性受到不公平对待的现象。其次,在政府职能机构层面,加强妇联、女性公益机构等的建设,不断完善机构体制并提高执行能力,积极解决女性不公平问题,宣传部门要重视舆论引导,对女性主义者的意见领袖要积极引导,正确传播和普及女性主义理论,加强对污名化女性主义的群体进行监督和引导,避免恶意辱骂女性和网络暴力的出现。最后,加强男女平等这一基本国策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中的贯彻执行,加快并完善社会性别平等体制的建设。这是实现女性主义去污名化的重要路径。

【参考文献】

[1]孙萍.性别的技术政治——中印“程序媛”的数字劳动比较研究[J].全球传媒学刊,2021,8(01):93-107.

[2] Gayle Rubin, Rayna R. Reiter编,“TheTraffic in Women: Notes on the‘Political Economy’of Sex”[M] Towards an Anthropology of Women(纽约,1975),第167-68页。

[3]曹晋,徐婧,黄傲寒.新媒体、新修辞与转型中国的性别政治、阶级关系:以“绿茶婊”为例[J].新闻大学,2015(02):50-59.

[4]罗汉,邹月华.媒介、话语与性别:虐童报道中女性形象研究——以“携程亲子园虐童事件”为例[J].新闻爱好者,2020(10):89-91.DOI:10.16017/j.cnki.xwahz.2020.10.027.

[5]丁小桐.新媒体新闻报道中女性群体媒介形象研究[D].吉林大学,2020.DOI:10.27162/d.cnki.gjlin.2020.004205.

上一条:李诞躺赢职场内衣广告事件:广告营销中的女性污名化 下一条:“妈宝女”“妈宝男”标签事件:两性话题中的性别污名化

评论

请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有关法律法规。
用户需对自己在使用本站服务过程中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
本站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内容。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匿名发布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

Copyright ©2012-2013 Jc.ccnu.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
华中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版权所有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珞喻路152号  邮编:430079